半導體「關稅豁免」再生變?將設立專項關稅
4月11日,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發布關稅更新指南,智能型手機、電腦、太陽能電池、電視面板和基于半導體相關等將不受“對等關稅”影響。文件顯示,豁免的產品適用于4月5日以后進入美國的電子產品,已經支付的“對等關稅”可以尋求退款。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提及是根據特朗普當日簽署的備忘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2504/469407.htm然而僅隔一天,特朗普及其高級貿易官員卻又對外發布了截然相反的消息。特朗普表示這些產品“不存在關稅‘例外’”,稱它們仍然在“不同的關稅‘桶’中被征收20%的關稅”。同時,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科技產品的關稅豁免僅是暫時的,將實施”特別定向“的關稅 —— 最新「半導體關稅」(semiconductor tariffs)將在1~2個月內實施。
下一步,特朗普準備指示商務部發動調查“審視半導體和整個電子供應鏈”,將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第232條款,這項法令允許美國總統限制威脅國家安全的品項進口。類似的調查通常要費時270天才能完成,但白宮暗示會加快速度。
關稅政策時間線
· 2025年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美國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加征10%的關稅,2月4日該行政命令正式生效。這意味著,原先已被加征25%關稅的商品,關稅將提高至35%。
作為回應,中方宣布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等美國進口商品加征10-15%關稅、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對谷歌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以及將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 2025年3月3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進入美國的中國商品關稅從此前的10%提高至20%。
隨后,中國商務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美國執行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將15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10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以及自3月10日起對美國進口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征15%關稅,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關稅。
·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對所有產品的基準關稅為10%,自4月5日開始課征。更高的“對等關稅”細節將于4月9日生效,包括越南46%、泰國36%、中國34%、臺灣32%、印尼32%、馬來西亞24%、日本24%、韓國25%、加拿大25%、墨西哥25%、歐盟20%、英國10%。部分商品不適用,包括銅、藥品、半導體、木材制品、特定關鍵礦產、能源及能源產品。
中國公布多項反制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 2025年4月7日,特朗普要求中國在4月9日前取消反制措施,否則會再加征50%關稅。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將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加至125%。
中國也宣布自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84%關稅措施。
· 2025年4月10日,白宮指出,由于特朗普先前曾下令就中國違法走私鴉片類藥物芬太尼進入美國的爭議向中方課征20%關稅,故美國政府對中國征收的關稅累計總額已達145%。
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加征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并不再理會美方的關稅數字游戲。
關稅減免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4月11日,CBP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將通訊設備、消費電子產品等從對華加征的25%關稅清單中移除,涉及商品年貿易額超800億美元。這一決定被市場解讀為緩解美國通脹壓力的權宜之計 —— 電子產品占美國CPI籃子的權重高達7.3%,持續高企的進口成本已導致核心通脹率連續18個月高于4%。
對歸入《美國統一關稅表》(HTSUS)上述稅號項下的所有產品,不征收第14257號行政令(即4月2日發布的“對等關稅"行政令,以及于4月8日和4月9日發布的修訂行政令)下的“對等關稅”,即對原產于中國的以上商品不再征收125%的”對等關稅”。主要包括:8471系列(計算機及相關設備)、8517系列(通訊設備)、8541系列(半導體器件)、8542(集成電路),這些產品,主要集中在電子、通信和半導體領域。
本次豁免是此前已經提出的半導體豁免規則的細化與落地。半導體器件(HS8541下屬部分商品)與電子集成電路(8542)本身就在4月2日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的豁免行列中。但部分與半導體生產相關的商品在對等關稅初次落地之時未被豁免,如半導體制造設備(8486)為本輪新納入的HS商品類別。
這種“先松后緊”的策略,實則是為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爭取喘息期。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數據,全球半導體制造能力的約75%集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其中,世界上最先進的(10nm以下)半導體制造能力100%位于中國臺灣(92%)和韓國(8%)。美國本土芯片產能僅占全球12%,而90%的先進制程芯片依賴臺積電和三星代工。
「一種假設性的替代方案,即在每個地區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供應鏈,將需要至少1萬億美元的額外前期投資,并導致半導體價格整體上漲35%至65%,最終使電子設備的消費者成本上升?!筍IA的一份報告分析稱。位于華盛頓的半導體行業協會也指出,特朗普政府對半導體征收廣泛的關稅將適得其反,因為它會增加美國新建晶圓廠和開展研究的成本。
特朗普及其內閣成員低估了當今工業化大潮下制造業的復雜性,對價值鏈缺乏了解,盧特尼克在一次采訪中曾描述他心中制造業回歸美國的景象,上百萬美國人拿著小螺絲刀在組裝iPhone,“第一,以美國現在的失業率而言,美國不存在這種勞動儲備;第二,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也不支持這種設想?!?/p>
美國蘭德智庫機構人員Gerard DiPippo認為,關稅豁免主要是為了減輕對電子產品和消費者的影響。目前,部分產品「關稅豁免」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蘋果、果鏈相關企業、消費電子公司、半導體公司估值獲得部分修復。從智能手機、電腦到芯片,全球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正借此喘息,有人將此視為補充公司庫存、調整策略的窗口。但如果豁免無法維持,或者關稅戰無法降溫,行業可能還將迎來更多動蕩。不論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還是亞洲工廠生產線上的員工,還是全球消費者,都可能承擔代價。
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政府將對半導體及其產品征收何種稅率,但迄今為止,特朗普政府對其他行業征收的稅率為25%。總體而言,令人眼花繚亂的關稅消息對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來說是一個積極的進展,因為它提供了一些靈活性。意味著至少在數周甚至數月內,美方對上述產品不會征收額外關稅,這也為美國企業和游說者推動不同的參數和排除條款打開了一扇窗。
倒逼國產化
與芯片相關的另一則重磅消息是,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4月11日發布的《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
這意味著,不論哪個地區的芯片企業,只要流片的晶圓廠不在美國,基本不受關稅影響。原產地認定新規將對在美國本土生產晶圓的芯片公司造成打擊,而英偉達、高通為代表的Fabless企業,其晶圓制造主要位于中國臺灣而不受影響(臺積電雖在美國建廠,但產能主要集中于中國臺灣)。目前,在美國本土具備晶圓產能的半導體公司包括TI、ADI、Intel、Microchip為代表的IDM企業,以及美國晶圓代工廠GF。TI、Intel等企業的產品一旦被加征高額關稅,將使其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大幅降低。
以模擬IC為例,TI等廠商的進口產品被加征關稅后,將顯著緩解國產廠商面臨的價格競爭壓力,推動國產模擬IC廠商的市占率持續提升。在消費電子領域,國產模擬IC廠商已具備較高市占率,而TI等企業的競爭重心主要集中在工業、汽車等中高端領域。一旦關稅調整落實,國內在這些領域有布局的廠商有望率先受益,迎來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彭博社的報道也指出,關稅減免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事實上,鑒于特朗普在其關稅政策上一貫反復無常的態度,這些關稅政策究竟會如何發展,目前都還是未知數。這是場遭遇戰,可能還是一場持久戰,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稅戰的本質是科技戰。我們應把外部壓力轉化為轉型動力,著力突破那些“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要以更高水平提升自身實力。在自我革新中超越舊思維、打破舊秩序,贏得主動權。
由于流片環節成為關鍵,芯片上游代工環節也將受益。設計企業為避免美系關稅影響,可能將流片環節轉移至中國境內生產,中國內地的晶圓代工廠如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后續將受益于海外流片訂單的回流。此外,在關稅反制的背景下,美國核心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廠商的進口成本增加,也會提升國內的晶圓廠采購國產設備、材料的意愿,國產化的大趨勢將進一步提速。尤其對于一些原先美系廠商市場份額占比較大的細分領域,國內企業市場份額提升空間廣闊。在美國關稅大棒之下,產業鏈會更傾向于使用國產芯片,進一步加速芯片國產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