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媒體韓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英偉達計劃從 2027 年下半年開始承擔 HBM 價值鏈中“邏輯芯片”的設計工作,這是一個核心組件,同時計劃多樣化其來源。報道指出,行業消息人士認為英偉達的策略是為了重新平衡其與關鍵合作伙伴如臺積電和 SK 海力的關系,削弱他們的談判能力,并控制供應成本。報道強調,SK 海力和其他內存制造商迄今為止都是內部生產邏輯芯片。然而,下一代 HBM4——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生產——正推動向代工生產轉型。SK 海力已選擇臺積電承擔這一角色,報道指出,行業消息人士認為美光也將這
關鍵字:
HBM 內存 英偉達
2025 年韓國商界領袖美國峰會是美韓經濟聯盟發展軌跡中的一次開創性事件,預示著半導體、人工智能 (AI) 和先進制造等關鍵領域的戰略重新調整。韓國已承諾在美國境內投資 3500 億美元,其中 2000 億美元專門用于半導體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與此同時,美國的回應是將韓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從 25% 削減至 15%,強調共同致力于降低供應鏈風險,同時抵消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崛起影響力。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種新發現的一致性帶來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與地緣政治考慮和產業創新的進軍深深交織在一起。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戰略
關鍵字:
地緣政治變化 人工智能 半導體 技術制造
今年到目前為止,美國的用電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 4%。這是在幾十年基本上持平使用之后發生的,這一變化與數據中心的快速擴張有關。其中許多數據中心的建設是為了服務人工智能使用的蓬勃發展。鑒于煤炭使用量的增加滿足了部分不斷增長的需求(截至 5 月,煤炭的發電份額比前一年增長了約 20%),人工智能對環境的影響看起來相當糟糕。但是,如果不訪問只有通過運行數據中心才能獲得的各種詳細信息,例如硬件的使用頻率以及它提供 AI 查詢的頻率,就很難確定。因此,雖然學術界可以測試單個人工智能模型的功耗需求,但很難將其推斷
關鍵字:
谷歌 人工智能 查詢 能源成本
根據彭博社報道,Meta 將其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部門 Meta 超級智能拆分為四個獨立團隊,并將大部分現有的人工智能員工重新分配,以更好地利用最近獲得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頂尖人才。如彭博社報道,援引信息的消息,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正在重組為四個部門:由亞歷山大·王領導的 TBD 實驗室,將負責監督公司的大型語言模型;FAIR 是 Meta 長期存在的 AI 研究部門;由前 GitHub CEO Nat Friedman 領導的“產品與應用研究”部門;以及專注于支持 Meta AI 雄心的昂貴基礎設施的 M
關鍵字:
Meta AI 人工智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科技公司描繪了一個你可以向他們的 AI 尋求烹飪、穿著和如何利用空閑時間的建議的世界。這種建議的質量往往很差——你喜歡把膠水涂在披薩上嗎?——但我們被教導相信這是計算的未來。至于誰在支付回答這些問題過程中使用的巨額電力,答案是我們,因為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電價已經由于電網未能應對需求的突然激增而上漲。新聞周刊報道稱,數據中心消費的增加已經導致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5 月期間能源價格上漲了 6.5%。(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平均數,康涅狄格州和緬因州分別報告
關鍵字:
美國 人工智能 能源
雖然當地媒體關注華為減少中國 HBM 對人工智能推理的依賴,但這家科技巨頭在 8 月 12 日發布了 UCM(統一計算內存)——據我的駕駛和證券時報報道,這是一種人工智能推理突破,可大幅降低延遲和成本,同時提高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報道表明華為將在 2025 年 9 月開源 UCM,首先在 MagicEngine 社區推出,然后貢獻給主流推理引擎,并與 Share Everything 存儲供應商和生態系統合作伙伴分享。UCM 的變革性功能《證券時報》援引華為數字金融 CEO 曹健的話指出,高延遲和高成本仍
關鍵字:
華為 HBM.人工智能 UCM
氮化鎵(GaN)已成為功率電子市場的主要增長引擎。憑借優越的材料特性,GaN 在高頻、高效率和緊湊型電源應用中具有獨特優勢,推動多個行業領域進入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根據 TrendForce 的預測,GaN 功率器件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3.9 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 35.1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 44%。氮化鎵技術最初在消費電子產品的快充器中獲得了關注,其高效率和功率密度使得充電器更小、更便攜。如今,氮化鎵應用正迅速擴展到需要更高可靠性和性能的高端工業和汽車領域。關鍵的新興應
關鍵字:
人工智能 汽車電子 氮化鎵
市場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Yole Group發布了新報告《2025 年數據中心半導體趨勢》,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和超大規模需求如何推動新的半導體范式
關鍵字:
202508 數據中心 半導體 人工智能 內存
周五,臺積電宣布 7 月份銷售額增長 26%,這得益于對其先進半導體芯片的需求。這家中國臺灣半導體公司 7 月份的銷售額增至 323.17 新臺幣(108 億美元),比上月增長 22.5%。臺積電承認,今年的增長有所增加,這主要歸功于人工智能的增長。2025年前7個月,臺積電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8%。臺積電預計 2025 年增長激增與2025年第一季度相比,臺積電第二季度收入增長了11.3%,收入增長了10.2%。同期,該公司還報告了 300 億美元的收入,而利潤率增長了 42.7%。臺積電預計,其
關鍵字:
人工智能 臺積電
美光科技上調了第四季度收入和調整后利潤的預期,原因是對其用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存儲芯片的需求激增,導致其股價在盤前上漲 5%。美光科技周一上調了對第四季度收入和調整后利潤的預測,原因是對其用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存儲芯片的需求激增,導致其股價在盤前上漲 5%。該公司目前預計收入為 112 億美元,正負 1 億美元,而此前預測為 107 億美元,正負 3 億美元。它預計調整后每股收益為 2.85 美元,正負 7 美分,而此前預期為 2.50 美元,正負 15 美分。隨著大型科技公司擴大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財務
關鍵字:
人工智能 美光科技
全球領先的自動測試設備和機器人供應商泰瑞達近日宣布推出新一代內存測試平臺Magnum 7H,旨在滿足高性能生成式AI服務器中GPU和加速器所集成的高帶寬內存(HBM)芯片測試的嚴苛要求。Magnum 7H專為大規模HBM堆疊裸片測試而設計,具備高同測數、高速和高精度三大特性。行業領先的HBM制造商已開始使用泰瑞達Magnum 7H平臺進行HBM芯片的量產測試并出貨,產能得到大幅提升。泰瑞達內存測試事業部總裁Young Kim表示:“我們隆重推出Magnum 7H,這是一款革新性的內存測試平臺,它重新定義了
關鍵字:
泰瑞達 高帶寬內存 HBM 內存測試平臺
英偉達和 AMD 據報道上周五獲得了在中國銷售 H20 和 MI308 芯片的出口許可——但代價高昂。據金融時報報道,芯片制造商同意將中國收入的 15%作為批準的條件。報告稱,這標志著美國公司首次接受收入分成以換取出口許可——這一舉措與特朗普施壓企業做出讓步(如國內投資)以規避關稅和促進美國就業和收入的策略相符。《金融時報》還指出,美國在英偉達 CEO 黃仁勛與特朗普總統會面后僅兩天就授予了這些許可,同時批準了 AMD 對中國的芯片出口。英偉達的 2025 財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截至 2025 年 4 月
關鍵字:
英偉達 AMD 人工智能 芯片
有報道稱,臺積電的先進封裝技術 CoWoS 的產能利用率僅為 60%。這種供需錯配讓供應鏈變得混亂。容量分配和擴展計劃臺積電的 CoWoS 先進封裝產能主要分布在臺灣的多個晶圓廠。此外,位于臺灣南部科學園區 (STSP) 的前群創 AP8 晶圓廠正在進行擴建和改造工作。最新、最大的先進封裝基地是嘉義AP7晶圓廠,計劃容納八個設施,但主要集中在CoWoS上。相反,P1 專用于蘋果的 WMCM 線,P2 和 P3 專注于 SoIC,面板級封裝“CoPoS”暫定于 P4 或 P5,目標是在 2029 年上半年量
關鍵字:
人工智能 CoWoS 產能利用率 供應鏈
幾乎每個處理器芯片硬件供應商都至少有一款設備在其產品組合中集成了某種人工智能 (AI) 硬件加速。這可能是具有集成 AI 加速的片上系統 (SoC) 或專用 AI 加速器,通常針對特定應用程序(如處理流式視頻)進行優化。許多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也在爭奪工程師的心智份額(圖 1)。許多公司提供的硬件解決方案可顯著降低系統功耗要求,從而實現更復雜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實時處理語音和視頻,而無需將內容傳遞到云端。喬恩·佩迪研究1. 我們看到新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數量有所減少。喬恩·佩迪 (Jon Pe
關鍵字:
人工智能
美國正在考慮一種新的方法來保護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將定位跟蹤技術直接嵌入高端芯片中。此舉是在多年的出口管制以及最近的升級措施未能完全阻止向中國出售的情況下提出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找超越紙面文件的解決方案。這涉及到尖端人工智能 GPU,例如英偉達的 H20,這些 GPU 在其他情況下已被允許在中國銷售,盡管此前經歷了漫長的禁令。在與彭博社交談時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邁克爾·克拉蒂奧斯(Michael Kratsios)確認,目前正在討論基于軟件和物理的跟蹤解決方案。他表示:“有討論關于
關鍵字:
英偉達 GPU 人工智能
hbm.人工智能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hbm.人工智能!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hbm.人工智能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hbm.人工智能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