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商業模式廣遭詬病:為利潤站到整個行業對立面
最近,高通公布了一份讓投資者失望的財報。在截至9月28日的這一財季,高通的凈利潤為18.9億美元,比上一財季下滑15%,每股攤薄收益1.11美元;營收達到66.9億美元,但較上一財季下滑4%。分析師此前的主流預期是,高通第四財季每股收益1.32美元,營收為70.3億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65344.htm對于投資者來說,失望的也許不僅僅是單個財季的業績,而是高通在手機芯片領域沒有獲得持續的壟斷收益。
普通消費者不一定了解高通,但是高通Snapdragon處理器如今幾乎壟斷了安卓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包括三星Galaxy S5、索尼Xperia Z2、HTC One M8、Nexus 6和LG G3等,就連蘋果手機中也采用了高通的LTE解決方案。
這類似英特爾[微博]在PC業的地位。自1990年代以來,英特爾憑借在PC芯片市場的統治地位,獲得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這也是分析師此前看好高通的原因。去年9月,高通的市值就已經超過了英特爾,但高通顯然無法復制英特爾當年的故事。
周期
在英特爾所處的PC時代,無論是PC行業還是PC產品都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而且整個行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使得身處其中的公司都能夠享受到一個較長時間的增長期,尤其是英特爾這種處在產業鏈頂端的芯片公司。但智能手機行業完全不同—得益于發達的制造業和新的營銷方式,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很快地進入了成熟期。這導致高通這樣的“壟斷者”也很快遇到了增長的問題。
軟件
和曾經簡單的PC行業不同,智能手機行業的主導因素已經不再局限于硬件本身,軟件、服務和內容同樣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變得更為復雜,包括Google、運營商、三星、蘋果這樣的強勢地位的參與者,即使高通在芯片領域占有主導地位,它也很難占據英特爾曾經達到的強勢地位。
中國
高通的業績過于依賴中國市場,但其在中國的經營模式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在截至去年9月29日的財年里,高通全球總營收額約249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營收額達到123億美元,占比達49%。2013年11月,發改委啟動了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一旦壟斷行為被確認,高通至少將承擔10億美元的罰款。將核心業務放在中國這樣一個復雜的市場之中,高通持續增長的業績恐怕會遇到更多的挑戰。
11月初,高通宣布,公司正在接受歐盟委員會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調查,原因是公司可能違反了歐洲和美國的反壟斷法。算上此前中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高通已經在全球最重要的幾個市場遇到問題。
從技術層面來說,高通仍然在移動行業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尤其是這家公司在Wimax與LTE的下一代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爭奪中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讓自己再一次成為全球標準的主導者。
但高通也需要考慮自己的未來—如果手機公司都在生存邊緣掙扎,高通如何能夠保證自己會是一個基業長久的公司?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只有少數幾個智能手機廠商是處在盈利狀態的。以高通最為依賴的中國市場為例,其盈利主要來自于專利費:在WCDMA產品上,高通向國內各終端廠商收取全部收入5%作為許可費,在LTE產品上則宣布收取4%作為許可費。
高通依賴專利收費的商業模式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性。3G時代的各種專利費用已經讓多方合作者不滿,以至于在4G標準建議中它們開始尋求繞開高通的CDMA專利。由于手中依然掌握了大量的專利,高通的商業模式現在仍然非常穩固。但是這一商業模式的問題是,會把越來越多的合作者變成自己的敵人,從而讓自己站到整個行業的對立面。對于高通來說,整個商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一個聰明的做法就是及時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順勢而為,正所謂合作共贏才會長久,商業就是這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