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領域,避免公有云產生高成本錯誤
2024年,中國的公有云支出增長了21.8%,預計到2028年這一領域的支出將增加至1120億美元。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采用公有云解決方案來推動創新和敏捷性,他們也遇到了許多挑戰。這些挑戰可能導致代價高昂的錯誤,引發業務部內的投訴和問題升級。
計劃采用云技術的企業往往希望學習早期采用者的經驗,避免潛在的陷阱和不必要的成本。企業公有云采用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錯誤的四個常見領域(見圖1):
由于云支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席信息官(CIO)及其基礎設施和運營(I&O)團隊應與其他IT領導者(包括數據和分析、軟件工程、安全、人工智能[AI]等領域的領導者)合作,避免在云采用過程中的高成本錯誤。
制定有效的工作負載配置策略
CIO及I&O領導者應制定有效的跨本地、公有云和混合多云環境的工作負載配置策略,以指導工作負載遷移到云端之前的應用評估和成本管理。
● 制定混合基礎設施環境下的最佳工作負載配置策略:I&O領導者應制定工作負載配置策略,確保提供明確的指導,實現價值最大化,并提供敏捷性來適應未來變化。
● 為防止成本超支,多云采用時應考慮多方面因素:I&O領導者應該優先考慮首選提供商提出的工作負載配置策略,同時建立基于規則和策略驅動的決策流程,選擇合適的應用環境。
● 評估應用組合并選擇需要進行遷移的云應用:將應用遷移到云可以提供各種益處,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具體益處因應用而異,這也是決定遷移與否的關鍵因素。Gartner應用評估框架從業務影響和云就緒度兩個角度評估應用,有助于確定云遷移候選對象并進行優先級排序。
● 衡量企業應在云、數據中心還是邊緣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如果可擴展性/性能要求是已知的,或通過一段時間運行觀察出所需使用的基礎設施資源量,則可以評估計算、存儲和網絡的準確總擁有成本,確定在云、數據中心或邊緣上部署GenAI模型訓練和推理的最經濟方案。
設計最優架構解決方案
云采用中會產生高成本的一個領域是企業云解決方案的架構設計,以及云架構師是否意識到設計選擇所帶來的云成本影響。最佳架構應該在業務價值與成本效益之間取得平衡。CIO及I&O領導者需考慮以下方面的問題。
● 應在何時將微服務架構用于云原生應用:微服務架構(MSA)需要持續投資相關的人員與技術,以實現軟件功能的持續交付與更新,確保企業可從中獲得益處。當業務利益相關者能夠了解到快速、可靠、靈活地交付和更新功能所帶來的價值,并且這一價值超過了開發和運行復雜架構的投入時,投資微服務架構就具備了合理性。
● 使用無服務器計算來降低云成本:無服務器計算促進了單體應用系統的架構轉型,在特定使用場景下有助于云計算服務的持續優化,同時降低了基礎設施和運營成本。
● 考慮混合云環境下的云數據管理架構:在混合云模式下,成本考量取決于數據在不同環境之間的移動和集成方式。由于數據體量和移動方向的不同,會對系統性能和財務成本產生影響。
● 云安全架構設計:考慮使用能夠改進云安全并實現成本效益的云原生工具和整合安全平臺。云原生應用保護平臺整合了零散的安全測試和防護工具,降低了IT的成本和技術復雜性。
建立云成本治理機制
主動云成本治理對于有效管理支出和控制預算限額至關重要;設計良好的治理機制不能僅僅依靠單個團隊。CIO及I&O領導者需要考慮以下問題,以建立有效的云成本的治理機制。
● 不要依靠專門的財務運營(FinOps)團隊來負責云成本治理:云成本治理不應僅僅依賴專門的財務運營團隊,而應讓多個職能部內都參與進來,并將技能融入到不同的角色中。
● 負責建立云成本的治理機制需要跨團隊合作:穩健的治理機制是成功實施云財務管理(CFM)的關鍵基礎。
● 實施云數據和分析(D&A)財務治理應遵循最佳實踐:建立針對云的財務治理,使業務成果與最佳數據和分析定價模型保持一致。這一舉措可解決一系列問題,如財務目標平衡、定價模式比較、去中心化控制管理。
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
云成本管理除了進行成本優化之外,CIO及I&O領導者還應考慮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 啟動云成本管理:配置的每一項云資源都會對業務運營成本產生直接財務影響。云端運營以動態化的資源消耗為主,而數據中心成本管理方面的控制和現有流程不夠健全,難以滿足這一運營模式的需求。
● 從云成本角度管理云服務提供商:云卓越中心團隊應與采購團隊合作管理云服務提供商,重點關注財務管理而非僅僅削減成本。
● 使用財務運營工具來管理和優化云成本:為應對不斷發展的云財務管理活動,工具和服務市場在過去幾年中也顯著擴大。做出明智采購決策的關鍵是在工具選擇過程中使用一系列正確的輸入標準。
● 管混合云成本:標記或標簽是區分私有云和公有云中共作負載的基礎,而制定明確的標簽策略對于確保一致性至關重要。標簽策略實施之后,企業可利用標簽實現成本治理、訪問控制、自動化和DevOp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