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新辦公大樓「星座」落地臺灣
5月19日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發表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開幕演講,公布了英偉達制造過的“最大產品之一” —— 中國臺灣新辦公大樓NVIDIA Constellation(英偉達星座),設在臺北的北投士林。從公布的渲染圖可以看到,新建大樓采用了類似宇宙飛船的設計風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2505/470641.htm不過,未透露建筑規模、預計入駐員工數量及完工時間等詳細信息。作為出生于臺南的華裔企業家,黃仁勛的個人背景為英偉達在中國臺灣的產業布局增添了情感色彩。同時,英偉達還宣布與鴻海、中國臺灣科技委員會、臺積電聯合打造首臺巨型AI超級計算機“AI for Taiwan”,強化本地AI基礎設施與生態建設。
對于黃仁勛而言,或許AI競賽才真正開始,接下來的決策都將決定英偉達的未來。而在中國臺灣加大產業布局,與合作伙伴之間的聯系無疑會更緊密。
為何加碼中國臺灣?
英偉達與中國臺灣供應鏈合作密切,由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制造芯片,廣達和緯創等代工廠負責組裝服務器,其他關鍵零組件包括散熱模組、電源供應器和機殼也來自臺廠。英偉達計劃擴大在中國臺灣投資,反映出臺灣整體AI供應鏈在全球確實占有至高地位,吸引英偉達、AMD和美國云端運算大廠持續布局中國臺灣。英偉達希望能在中國臺灣地區設立新辦公區,可以提高與供應鏈上下游溝通效率,支持工程師團隊擴張。
英偉達在中國臺灣地區建設新辦公區最理想的地點就是臺北市,地方政府可以使用開放公有土地的地上權方式解決英偉達的用地需求。英偉達規劃來臺設立的新辦公區屬于類研發基地,具有指標意義,不僅能吸引更多外商來臺投資,也能帶動中國臺灣地區內外人才群聚效應。
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形成「設計(聯發科)-制造(臺積電)-封測(日月光)」的完整鏈條,2024年產值占全球半導體市場22%。英偉達新辦公區的設立,將進一步強化中國臺灣在AI芯片設計與制造環節的協同效應。另外,臺灣擁有超過50萬半導體從業人員,其中博士學歷占比達18%,英偉達計劃未來五年將招募3000名工程師,重點布局AI芯片架構、先進封裝等前沿領域。
臺積電不僅為英偉達代工90%以上的先進AI GPU(如H100、Blackwell系列),更獨家掌握CoWoS先進封裝技術,直接決定了英偉達芯片的產能與性能。這種“物理鄰近性”可實現研發-制造-測試的無縫銜接,尤其在全球芯片產能爭奪戰中,能確保英偉達優先獲得關鍵產能支持。
英偉達計劃在2026年推出基于Banyan架構的AI芯片,采用光計算技術,性能較Blackwell提升200%。中國臺灣新辦公區將承擔該芯片的系統集成與驗證任務,成為技術迭代的核心節點。產業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國臺灣地區也在不斷爭取科技大廠投資,可以強化“硅盾”概念,提高對中國臺灣科技供應鏈的依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進中國臺灣的產業升級,有一舉數得的效果。
英偉達的戰略平衡
在此次演講前,黃仁勛提前2天到達臺北與合作伙伴們加強聯系。據媒體報道,黃仁勛在當地宴請英偉達的供應鏈伙伴陣容十分壯觀,包括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宏碁董事長陳俊圣、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工業富聯董事長鄭弘孟等。
5月以來,黃仁勛的行程透露著微妙的戰略平衡:在臺北宴請臺積電、和碩等供應商慶祝Blackwell芯片量產突破的同時,又頻繁向美國政府喊話 “不能失去中國市場”。這折射出英偉達在中美科技博弈中的處境,不僅要依托中國臺灣半導體集群維持技術優勢,還希望抓住中國人工智能的市場空間。
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未來規模可能會達到500億美元,如果受到美國《AI擴散出口管制框架》的影響,英偉達無法進入中國市場,那么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華為昇騰的崛起更是直接沖擊英偉達的市場,“華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他們的進步令人難以置信,世界上50%的AI研究者是中國人。”據IDC的報告顯示,目前在中國的GPU市場中,英偉達仍以70%的市場份額占據首位,但華為昇騰以23%的市場份額緊追其后。
在截至1月的2024自然年中,英偉達中國區營收171.08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億美元增長66%。目前,中國市場占英偉達總銷售額約13%,而英偉達唯一可對華銷售的AI芯片H20再次受到限制。這意味著,英偉達面臨的是管制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壓力,黃仁勛不得不想辦法保住中國市場。
左:黃仁勛,右: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
英偉達正在評估應對中國市場的策略,黃仁勛在上個月訪問上海時表示,人工智能發展潛力巨大,上海是英偉達的重要研發基地。此后,英偉達在第一季度全員大會上透露正尋求擴建上海新園區,后續還有規劃要建一個iconic園區。對于這一消息,英偉達方面未予置評,但在一份最新發表的聲明中稱,英偉達GPU的設計修改將不會放在中國進行。
英偉達通過加碼中國臺灣,既保持與中國大陸市場的聯系(2025年Q1中國區營收占比仍達28%),又避免直接觸碰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敏感條款。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將為英偉達生產Blackwell芯片,而中國臺灣的新辦公室則承擔核心設計與系統集成職能。這種“雙樞紐”布局,又確保技術主權不被稀釋,為其在中美博弈中贏得戰略緩沖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AMD也計劃在中國臺灣設立研發中心,重點開發基于臺積電3nm工藝的MI400X GPU,并聯合聯發科推出集成AI加速單元的APU,試圖在邊緣計算領域分食英偉達市場份額。不過,英偉達已包下臺積電2025年70%的先進封裝產能,并預付30億美元保證金。這種“產能買斷”策略,不僅確保自身芯片供應,還能削弱競爭對手(如AMD)的產能獲取能力,形成“技術+產能”的雙重護城河。
重磅產品發布
我們正處于繁榮未來的邊緣,芯片產業的價值已達3000億美元,而數據中心的機遇正在轉變為近萬億美元的市場,這一切受到人工智能工廠和基礎設施的推動。重磅產品方面,英偉達Q3推出下一代GB300系統,推理性能等提升;個人AI計算機DGX Spark數周內上市。與梅賽德斯合作,今年將推出搭載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的車隊,利用AI模型優化駕駛決策,加速商業化落地。
· GB300:基于Grace Blackwell超級芯片,推理性能提升1.5倍,HBM內存容量增加1.5倍,網絡連接能力翻倍,整體性能顯著增強。
· DGX Spark:已全面投產,未來幾周內上市,搭載GB10超級芯片,支持個人級超級計算。
· DGX Station:與華碩、戴爾、惠普合作,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推出,支持運行萬億參數AI模型,可接入家庭電源。
· GeForce RTX 5060 GPU:性能較RTX4060提升高達25%,支持幀生成,售價299美元。
同時,英偉達推出NVLink Fusion,首次向第三方芯片設計商(如聯發科、Marvell、Synopsys等)開放技術授權,允許其通過NVLink連接定制CPU與英偉達GPU,構建高效AI系統,推動行業標準統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