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評2015中國五大科技動向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發表分析文章稱,對于中國科技行業來說,2014年是復雜多變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幾家本土公司憑借著轟動一時的股票發行、重大收購或估值飆升成為新聞頭條。但是,部分跨國公司在向挑戰不斷增加的廣闊市場擴張時,也遇到了重大阻礙。以下是文章全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67672.htm2014年中國科技行業的最大亮點就是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的創紀錄IPO。阿里借助上市融資250億美元,并因此登上了國際舞臺。另外引起關注的還有聯想的兩筆大規模收購交易:首先是23億美元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然后是29.1億美元收購谷歌旗下摩托羅拉移動。小米這家成立4年的智能機公司以450億美元估值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創業公司,超越了Uber。
不過,對于在華開展業務的其他公司來說,2014年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比如微軟和高通,他們成為了中國監管部門反壟斷調查的主要對象。
以下是2015年中國科技行業值得關注的五大動向:
1.巨頭的收購步伐會否停歇?
阿里、騰訊和百度在2014年繼續大肆收購。為了在不斷擴大的領域相互競爭,三巨頭收購其他公司股份,并建立聯盟。阿里的投資領域包括電視和電影制作、視頻呼叫應用以及在線地圖。騰訊則入股京東、韓國移動游戲公司、房地產服務提供商,并與音樂和電影公司達成獨家內容協議。百度投資了打車應用Uber、以色列攝像機創業公司以及芬蘭室內地圖平臺。
三巨頭的到處投資也很可能協助推高了科技創業公司的估值。去年,科技創業公司的估值創下新高。接下來的問題是,科技創業公司估值的上升是否會降低投資的吸引力,并讓這些巨頭決定他們需要專注于運營呢?
2.中國智能機制造商將統治世界?
投資者對于小米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將在中國線上銷售手機取得的成功復制到其它設備和海外市場中。這也讓小米成為了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創業公司。但是小米的全球擴張遇到了阻礙,主要是因為專利問題——這是中國手機制造商在向海外擴張的道路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本土市場,中國智能機制造商也遇到了挑戰。一方面是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智能機市場增長將會放緩的預期。以小米為例,其他公司已經學會了小米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銷售手機的模式。中國政府對于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可能會傷及小米,但會幫助華為和中興縮小差距。
3.中國IT技術的本土化繼續深入?
2014年,中國釋放出信號,將會把新重點放在網絡安全問題上。中國一直在推廣本土科技公司的技術,放棄使用外國品牌。但是外界指責稱,中國實際上是在隔離外國技術。另一方面,中美在去年11月達成了一項協議,減免一系列科技產品的關稅,這有助于提升蘋果和微軟等公司在中國的銷售。
4.互聯網管制如何變革?
眾多跡象表明,Facebook、谷歌等都想進入中國市場,但是這些公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中國的互聯網審查要求是個疑問。中國對于互聯網的嚴格控制也存在壓制本國互聯網經濟興起的風險。
5.中國式創新何去何從?
有觀察家稱,中國正處于新一輪創新浪潮中。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國家主導、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后,中國的新一輪創新基于自由市場增長。一些中國科技公司一直在電信、移動設備和在線服務領域挑戰市場領頭羊,建立自己的創新模式。他們已經學會通過適應現有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形式統治他們的市場。比如,騰訊備受歡迎的微信、阿里安全支付系統和退貨政策。但是這些創新還局限在中國本土。不過在去年,中國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科技在海外市場取得了成功。2015年可能是中國創新邁向下一個階段的一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