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后打疼了中興,打醒了半導體行業
我們早就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是政策層面的驅動力到底有多大?個人感受是,政策的最大意義還是改善行業環境,大家開始不去一味的山寨、抄襲,而是在追趕中不斷實現超越,但是政策并不能立刻改變一個行業的發展;除了政策還有錢,單在集成電路領域就有各種基金,國家基金、每個省的大筆投資,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至少還是在技術追趕的道路上推動了快速發展的步伐;中芯國際、長江存儲是國內的佼佼者,取得的成績也是讓人驚嘆。但是關鍵時刻還是會被別人扼住咽喉,原因是沒有掌握最核心的技術。
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趕風口的人還是占了太多,一是技術上的追趕確實很難,別人在技術上的領先也絕非一朝之功,想要快速趕超就首先需要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但是君不見,臺灣在大陸的投資合作都是加了限制條件的,以集成電路為例,明確規定的是,在大陸投資的臺灣半導體廠商只能興建“N-1”的產線,就是至少要比臺灣最先進的制程落后一代,雖然臺積電、聯電紛紛來大陸建廠,但我們接觸到的永遠不是最先進的制程。臺灣尚且如此,美韓自不必說,所以我們在封測、存儲優先發力也是這個原因,畢竟門檻稍低;二是太多人對于核心技術研發沒有耐心,根本不考慮國外積累了多少年的經驗才取得如今的成果,一心想著趕風口掙快錢,君不見一些技術騙子將國外淘汰了許久的FAB生產線千里迢迢運來國內,打著省內首家集成電路制造商的旗號騙取各種政府支持,結果是光刻機時不時的出問題,只能眼巴巴等著韓國專家維修,付出一大筆維修費;落后的制程還有永遠上不去的良率根本打不開市場;而這些半導體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在騙到倒賣機器的錢還有政府的各種補貼之后就光明正大的辭職走人,這樣的情況在國內不止一個省出現。

“創新不是錢或者政策砸出來,堆出來的,創新是逼出來的。”這是我認為對待創新態度較為中肯的一句話,現在不只是覺得落后于別人要奮力追趕,同時別人時時戳著我們的軟肋,時時刻刻可以以此威脅訛詐,而且對象絕不只是中興,最近很多人在討論華為和聯想所謂技工貿、貿工技的問題,說的都對,從心底里覺得華為為中國技術企業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過,如果此次禁售事件發生在華為,華為也絕對不會安然無恙的應對過去,作為一個電子行業從業人員,當大家都在探討最高端的CPU,最先進的制程時,從業者額外感受到的是,在更大的基礎半導體應用上,我們到底有多式微,基礎的電源芯片、開關芯片、功放芯片等等,業內人士都知道也都跳不開TI、ADI、Qorvo……從高端到低端,整個產業鏈都已經被這些半導體巨頭提前布局,有人不禁問:難道這些模擬芯片都不能實現國產?能,但是同樣的設計,同樣的制程,確實不如人家的穩定、耐用,這就是差別,長期的技術積累造成的差別,而這點差別造成的影響就是產品前期選型時,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它們。
所以貿易戰剛告一段落,就有了國家對龍芯的采購、對國產平臺的支持,這說明我們確實感到被人威脅的痛了,我們反應的很快,但是說改變中國的行業前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貿易戰結束,應該留給我們什么?首先不是站在吃瓜群眾的角度純粹湊熱鬧;其次絕不能蹭熱點、喊口號、嘩眾取寵。對待創新,除了政策和錢,更需要的是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首先接受確實在很多方面落后的現實,不能盲目自大,但更需要信心,外國人并不比我們格外聰明,我們不能妄自菲薄;然后對待技術絕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所有的從業者,戒驕戒躁、靜心凝神,報著認真對待技術的態度,抱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態度,一點一點積累再加上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一定會實現超越。所以,未來的某天,我們也許會感謝今天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態度,收拾好心態再出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