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三星晶圓代工獨立 能否產生預期效果?
雖然無法得知系統LSI事業部內的營運狀況,但從過去的數據可以推測,2012年三大事業群各占約3分之1營收,之后系統LSI開發室營收變化不大,但SoC開發室與晶圓代工事業組則是幾番起伏,是否接到蘋果、高通等大客戶訂單,往往決定該季或該年度系統LSI事業部的盈虧。

2011年、2012年系統LSI事業部,仍是營業利益突破1兆韓元(約8.8億美元)的金雞母。三星與蘋果專利訴訟大戰白熱化后,蘋果晶圓代工開始轉單,2013年系統LSI事業部營業利益下滑至6,000億韓元,2014年更是寫下近1兆韓元的虧損。
系統LSI事業部2015年以AP為重心振作,從第2季開始轉虧為盈。首先,三星高階晶圓代工率先喊出14奈米FinFET扳回一城,如愿與臺積電合吃蘋果A9訂單,加上高通Snapdragon 820訂單加持,2015年全年營業利益回升至5,500億韓元。
隨著智能型手機市場高度競爭,高峰期曾貢獻三星近7成營業利益的IM部門,如今已下滑至5成左右,反觀DS部門2015年則是成功救援。晶圓代工400多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實與DRAM不相上下,2位數的獲利表現僅比DRAM略低,三星如果從市場前景、規模與獲利率等層面考慮,擴張晶圓代工事業可謂相當合理。
未來三星是否會讓晶圓代工獨立仍是未知數,不過最近三星倒是頻頻強化晶圓代工業務,打算將晶圓代工范圍將從10奈米擴大到65~180奈米,不但涵蓋蘋果、高通等少數要求先進制程的大客戶需求,爭取數量較大的訂單,同時也決定實行「多樣少量」策略,接受規模較小客戶訂單,向臺積電宣戰的意味濃厚。另外,2016年初三星也開始向南韓中小IC設計業者喊出共榮共存,期望擴大合作關系。
如果“三星晶圓代工”強勢登場
2015年全球晶圓代工業者排名依序是臺積電、GlobalFoundries、聯電、三星、中芯、力晶、TowerJazz、富士通、世界先進及華虹;前十名業者只有三星與富士通是整合組件制造業者(IDM);臺積電市占率超過50%遙遙領先,第四名的三星市占率僅臺積電的10分之1。
然而三星看好晶圓代工未來發展潛力,吃著蘋果OLED面板大單的同時似乎也開始思考,晶圓代工是否也可以像三星顯示器一樣,成為一家子公司好再度獲得蘋果青睞?當然,7奈米制程對于三星搶回蘋果訂單也是相當重要。

令人好奇三星晶圓代工如果真的獨立出去,能否產生預期效果?畢竟IC設計業與單純面板采購不同,面對三星這樣可怕的對手,眾IC設計業者是否會將賴以維生的技術機密放心交給“三星晶圓代工”?
過去三星靠每個階段的獲利金雞母與南韓政府協助,撐起龐大的藍色帝國與南韓經濟。晶圓代工看來將是三星積極拓展領域之一,依靠的就是DRAM與NAND Flash兩位數的營業利益率。預料未來三星晶圓代工就算獨立,恐怕也將循三星顯示器模式,成為三星完全直接控制的子公司,隸屬DS部門轄下的可能性不低,因此三星晶圓代工獨立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
三星與蘋果談判的籌碼就是同時供應面板、DRAM等「套餐」,好形成利潤補貼變相降價搶單。對臺積電等僅靠晶圓代工單一業務接單的業者而言,談判籌碼相對薄弱,僅能倚靠制程、良率、價格與客戶信任感。
另一方面,晶圓代工也成為英特爾(Intel)、三星等眾多業者虎視眈眈的領域,半導體傳統疆界日益模糊。未來幾年臺廠如無法在策略上采取主動,僅是被動防守的話,可預期市占率將一點一滴流失。臺灣半導體業者向來習慣單打獨斗,但面對險峻情勢,實有必要制定一套全面性的戰略計劃。如果連三星這種IT巨獸都開始思考改變戰略,那么如同螞蟻軍團般的臺廠,又如何僅滿足于固守自己的小小天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