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管理賞析 > 臣道漫筆

    臣道漫筆

    —— (3)張良—代謀圣 帝王之師(續4)
    作者:葉鐘靈 時間:2015-12-28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暗渡陳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85005.htm

      公元前206年四月,還都彭城,尊懷王為義帝,但不愿與其共居一城,使南遷郴城,義帝無奈就道,但群臣依戀故鄉,未肯速徙。大怒,暗令義帝途經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擊殺之。公元前205年十月,英布遣將追至郴縣,弒義帝于郴城窮泉。則自立為王,史稱西楚霸王,擁梁、楚等地共九郡,都彭城,又將其親信及擁兵割據的舊貴族共分封為十八王。同時,項羽及范增均疑忌劉邦,恐其實力增大超越自己,乃違懷王約,僅給偏僻的巴蜀之地,雖封“漢王”,實徒虛名,且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以箝制劉邦。劉邦大怒,意欲率兵攻打項羽,然兵力相差懸殊,未可為敵,周勃、灌嬰、樊噲諸將均力阻劉邦,又經一再諫勸,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宜忍辱負重,眼光放遠,積聚力量以待將來,劉邦這才不得不忍氣呑聲,勉強蒞地赴任,封為丞相。七月,送劉邦到褒中,見該地地勢險峻,懸崖峭壁,唯棧道可通,遂心生一計,建議劉邦通過之后即將棧道燒掉,以示項羽無東進之意,消除其疑慮,使疏于戒備。

      韓成被封為韓王,也是十八王之一。是當初韓王借給劉邦的,此時張良便辭別漢王重回韓王處進行輔佐。劉邦為答謝張良幾年來的多籌廣略,算無遺策,歷涉諸險,竭心盡意,臨別時廣賜金銀珠寶。張良又把這些金銀珠寶悉數轉贈項伯,并請在項羽前為劉邦說好,加賜些漢中之地,終使劉邦占有巴、蜀、漢中(位于陜西西南部,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今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三郡之地。項王因張良輔漢王,韓王又無功,因而未讓韓王去封地而將其帶至彭城,不久,項羽借故廢韓王為穰候,最終殺了韓王。張良則逃出彭城,機智地躲過楚軍追查,回到了漢王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良多病,未曾將兵,常從漢王為畫策之臣。

      與張良、合稱“漢三杰”,(今江蘇)準陰人。韓少時家貧,常從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投項梁起義軍,后屬項羽,未受重用,亡歸劉邦,因蕭何力薦為大將。公元前206年八月,有起兵反項者,劉邦認為這是出兵關中的大好時機。足智多謀的便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著派樊噲明修已被燒毀的棧道,似有從原路殺回之意以迷惑敵方,實則暗渡陳倉進擊關中,劉邦欣然采納。楚守將章邯中計,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修復棧道的進度上,增兵防范。韓信則悄然迅速出兵,派大軍攻下陳倉,待章邯得知恐慌不及,為時已晚,遭受大敗,三秦失手。這為劉邦攻定三秦,動取五國,未來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暗渡陳倉”遂成為古代戰爭取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流傳百世,并在古人所撰重要兵書《三十六計》中列為第八計。“暗渡陳倉”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縮減,它的大前提更是張良的“火燒棧道”。總而言之,一個“明燒”,一個“暗渡”,正是張良、韓信先引后起、珠聯璧合的奇計妙著,演繹了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交口稱譽的千古佳話。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6年第1期第86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台湾省| 贡嘎县| 渝北区| 临漳县| 滕州市| 汉川市| 瑞金市| 唐海县| 无为县| 辰溪县| 香格里拉县| 兰考县| 民权县| 信宜市| 彰武县| 平顶山市| 文山县| 凉城县| 桃园市| 襄樊市| 隆子县| 集贤县| 保山市| 开江县| 克什克腾旗| 漳平市| 慈利县| 鄂尔多斯市| 宝鸡市| 长葛市| 南充市| 贺兰县| 香港 | 勃利县| 新乡县| 枣庄市| 芜湖县| 青岛市| 清丰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