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界動態 > IEEE國際智能車大會:貨真價實的中國主場

    IEEE國際智能車大會:貨真價實的中國主場

    作者: 時間:2018-06-29 來源:中國科技網 收藏

      27日,回到常熟的陳龍博士,作為大會主報告人之一,在第29屆(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國際智能車大會( IV)開幕式上作了關于“平行駕駛”的主題演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1806/382478.htm


    IEEE國際智能車大會:貨真價實的中國主場

       IV2018大會程序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左)接受科技日報采訪。黃曉艷攝

      與智能車結緣,要回溯到十年前。

      “如果沒有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視聽覺的認知計算’重大研究計劃,如果沒有2009年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次承辦IEEE IV大會,如果沒有連續參加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IVFC),我肯定不是現在的我。”已經成功靠創新技術創業、不斷斬獲新成績的陳龍,不論走到哪里,總把自己成長三級跳中的每個助力,分享給聽眾。

      而像陳龍一樣的眾多IVFC參賽者,在實戰中獲得能量,修煉出現今中國智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人才隊伍。

      平行駕駛創新理論,由中國人提出

      汽車無人化和網聯化,作為未來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及通行效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將成為未來數年最重要的應用分支之一。

      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陳龍說,平行駕駛概念源于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教授提出的基于ACP方法的“平行智能”理論。

      王飛躍教授被國際同行公認為智能控制的開拓者和重要研究者之一,他作為中科院海外回國“百人計劃”人才之一,始終努力“讓果子結在中國的大樹上”。

      王飛躍是IEEE國際智能交通協會(ITSS)的首位華人主席。在上世紀90年代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主任時,就提出了平行駕駛理念。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ACP是指基于人工社會、計算實驗和平行執行的平行智能方法體系。

      在平行駕駛的框架下,當人類司機駕著物理車輛奔馳時,作為“軟件機器人”的智能代理,也開著對應的“虛擬車”同時在虛擬世界中奔馳。這種虛擬車,學術上稱為“人工車”或“軟件定義的車”,根據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程度上與真實車一一對應。

      軟件定義的駕駛員,由中國人開發

      今年3月,陳龍領銜的青島慧拓智能機器有限公司無人駕駛汽車遙控路測在常熟·中國智能車測試中心舉行,路測車輛由3輛車內前排不坐駕駛員的無人車以及4—5輛有人駕駛的社會車輛組成,演示無人駕駛車輛在兩種典型場景下的遠程管理與控制:一般交通場景響應式接管(正常接管)和緊急交通場景主動接管(應急接管)。

      借助新一代的云端化網聯自動駕駛技術,平行駕駛通過充分利用數字化及信息化資源,將云端、道路及車輛上的信息無縫銜接,利用平行視覺與感知、平行學習、平行規劃和平行控制等最新開發的國際前沿關鍵技術,把智能車、管控平臺及駕駛模擬器實時連接起來,使智能車的自主駕駛行為變得可測、可控,提高了車輛系統對環境的快速反應,并降低整體系統成本,從而實現車路互動、多車協同、平行操控、安全行駛。

      本周末,慧拓團隊的“戰車”還將出現在IEEE智能車大會的路演環節。“平行駕駛3.0系統”及未來后續完善版本是中國科學家的智慧結晶,“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輛自動駕駛車,都有一個中國開發的‘軟件定義的駕駛員’,為智慧出行安全保駕護航。”陳龍充滿期待。

         無人場景,將在中國落地

      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向往,已經讓人類付出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與嘗試。盡管今天我們借助更先進的傳感器、運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以及更準確的深度學習算法,在一點一點接近完全無人駕駛的狀態,但動態時變的交通場景、復雜多樣的天氣狀況、隨機的交通參與者行為,都讓無人車上路面臨著無數的考驗。

      王飛躍始終認為:“以挖掘、裝載和運輸為主的采礦作業自動化,是無人車技術最合適、最‘靠譜’的一個應用領域。礦山是一個相對封閉和結構化的受控環境,加上駕駛員的勞動強度太高和工作環境太惡劣,特別適合無人車和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陳龍透露,2019年下半年,慧拓的礦山場景應用將成為現實。

      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頂尖智能車科學家都齊聚中國,但對這一領域的蓬勃發展態勢和持續升溫,本屆大會程序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包括政府、科學界、公眾和投資者,都要保持理性和冷靜,要腳踏實地地開展務實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

      “對復雜交通場景的周密感知,對預行為的理解,對意外遭遇的應對,人—車的自然交互,以及網絡安全的風險,是未來智能車適應復雜交通環境要面臨的五大挑戰。為此,IVFC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加大實測難度,就是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未來。”



    關鍵詞: IEEE 智能駕駛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凤城市| 达孜县| 神池县| 秦皇岛市| 邯郸县| 宝丰县| 孟村| 容城县| 双城市| 屏山县| 成安县| 三都| 怀安县| 阿巴嘎旗| 平舆县| 福州市| 调兵山市| 四平市| 咸阳市| 云霄县| 临漳县| 博白县| 句容市| 松潘县| 昌吉市| 承德县| 墨竹工卡县| 合江县| 鹤山市| 榆中县| 米林县| 高州市| 庆安县| 望江县| 平潭县| 阿克| 衡东县| 广河县| 万全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