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設計應用 > AI時代的新知識結構:知識3.0

    AI時代的新知識結構:知識3.0

    作者:高煥堂 時間:2018-02-27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作者 / 高煥堂 、廈門VR/AR協會榮譽會長兼總顧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1802/376176.htm

    1 新潮知識結構:

      面對AI(人工智能),我們改變不了科技的進程,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以及我們下一代年輕人的知識結構。例如,原本是人類最自信不會被AI科技篡奪的藝術領域,也開始告急了。于是,通過各級的學校教育來改變我們下一代的“知識結構”是有必要的。改變知識結構,可帶來不同的視野,看到更美好的出路(如圖1)。

      在上一集里[1],說明了在知識1.0時期,人類知識的來源主要從事實的觀察和歸納而來的。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科學背后的哲學發生了大改變,轉變成為以演繹法為主的假設(assumption)、試驗、實證的思考邏輯;我稱之為:知識2.0(如圖2)。

      到了愛因斯坦時代,又有了大改變,轉變成為以想象、假定(hypothesis)、檢驗、反證的思考邏輯;我稱之為:(如圖3)。

      由于AI機器人的來勢洶洶,在知識1.0范疇內,機器已經遠遠超越人類了;在知識2.0范疇,機器也不斷在增強中。這讓人類一則以憂,一則以喜。憂心的是:只擁有傳統知識結構(即知識1.0和2.0)的人群,其職場的競爭優勢將日益勢微了。欣喜的是:機器能迅速學習和領悟更多“結論”,實時補充或更新人類的知識1.0和2.0,可大力支持人類的成長。知識3.0的成長過程非常依賴知識1.0和2.0來檢驗和去蕪存菁,所以在AI機器人的潮流下,人類的知識3.0將迅速成長。擁有新潮知識3.0結構的人群,其職場的兢爭優勢也將迅速提升了。

    2 以“種牛痘的故事”為例

      在二百多年前,全世界流行天花疾病,許多人死于天花疾病。有人基于事實而歸納出結論性知識:“天花疾病將導致人類滅亡”。這是知識 1.0。還有一些人基于事實和假設而推論出:“可增加醫院設施,加快研究天花病因,有望開發新藥物來治愈病患”(如圖4)。

      1798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基于他的夢想:我可以走出醫院去觀察一些沒有生病的人,去探索沒有生病的原因(如圖5)。

      于是,他觀察到一個現象:在某個村莊里,擠牛奶的女工似乎沒有得天花的病例,而且發現這些牛身上的牛痘病毒都曾經感染給女工們,而這些女工們在痊愈之后便對牛痘免疫了。這種知識3.0的幕后是溯因推理,它的優點是提出一個假定性的創造性行為(夢想)。這通常無法直接加以驗證,但可以拿知識1.0和2.0來加以檢驗。如果得到證實,常常只能得知該夢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或然率)。如果被證偽(否證),則夢想(假說)就完全被推翻了。

      例如,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這項夢想,一開始并無法得到實證,但也無法被否證,他就繼續追求他的大膽夢想(如圖6),繼續深入探索各種可能不會生病的原因。終于突破了人類的困境:發明了“種牛痘”的天花預防療法。

      這種創意型的(溯因)思維習慣是人類的專長、機器還不具備這種智慧。在AI大數據潮流下、善于這種“溯因性”思維習慣的人群,其職場的兢爭優勢將日益上升。

    3 知識3.0與教育新途徑

      人們總是渴望擁有簡單與美,以便提升自己處理和掌控復雜的能力。人們從復雜到簡單的主要途徑有二: ①從經驗(觀察)中歸納出來;②從想象中設計出來。

      在知識1.0里的主要途徑是:從經驗(觀察)中歸納出來。其中,長輩們經歷多,比較容易歸納而得到簡單。而年輕人因經驗少,難以自己得到簡單,只能拿長輩們歸納出來的簡單去應用。因此,如何(how-to)做出有用的效果是教學的重頭戲。于是,長輩(老師)面對復雜,從復雜歸納出簡單(包括原則和做法),然后老師把簡單教給學生,讓學生拿簡單去應用于各種復雜的環境。因而在教育上,學習“做”的技能是重頭戲。老師闡述著結論的涵義和原有的背景(現象),學生則基于結論,進行實際應用,從應用中進一步領悟出結論的深層涵義。

      由于,在知識1.0里欠缺了像知識2.0的演繹思維過程,導致知識1.0常常結論清晰,但缺乏說服力,學生也無從學習其幕后的思維過程的知識,例如孔子如何想出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結論呢? 在知識1.0里,并沒有敘述孔子的創造性思維邏輯,并沒有傳授“想”的技能。

      在知識3.0里,“想”的技能和“做”的技能一樣重要。例如,在“想”的過程中,人類天生就善于變換視角(view),而且能兼具多重視角(multiple view)。由于許多客觀的真理常常是人類在現階段所無法得知的。所以,知識(knowledge)常常表達人們內心從特定視角所看到的現象,并非敘述著真理。于是,兼顧多重視角,非常有助于人們洞察復雜外貌背后的簡單和美感。

      “想”的技能就是思維技能,在知識3.0里,思維技能是教育的重頭戲。學生和老師一起面對復雜,一起從想象中設計出簡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老師學習到“想”的技能,學會了如何面對復雜、設計出簡單,因而提升了學生處理、管理復雜的能力。其心中,這些復雜就不再復雜而不害怕、信心滿滿了。在學生未來四五十年歲月中,面對新世界的百花齊放、繁榮多變,就不會害怕、優雅地抓住幸福機運了。

      簡而言之,在知識1.0里,學生與老師是“user”關系,老師把歸納出來的簡單,包括結論和做法(how-to)教給學生,而學生則“使用”(use)這些簡單去面對復雜的新環境。所以,學生是老師的用戶,也就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是“user”關系。

      到了知識2.0之后,學生與老師之間則轉變為“co-designer”關系。兩者任務是:一起面對復雜多變事物,然后一起得到簡單。所以知識2.0的文章里,更多敘述了演繹推理的思維過程,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想”的技能。

      一旦老師們走出知識1.0的古老雕堡,帶領學生邁向廣闊無垠的原野,踏入無人走過、陰暗的森林,一起尋找出路徑。可培養學生“與不確性共存”(living with uncertainty)的心境、勇氣和能力。邁向知識3.0就是這種樂于大膽夢想,并擅用知識1.0和2.0來檢驗、去蕪存菁。這非常有助于強化思維(想)技能的培育,讓學生學生未來數十年的人生中,擅于抓到幸運的機會。

      就如同英國的Edward Jenner醫生突破困境的美好之路(如圖7),常在無法被否證(當然眼前也無法實證)的夢想中。

    4 結論

      依據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在他所寫的書:《快思慢想》里。他提到人類思考有兩個系統,分別稱為:系統1和系統2。其中,系統1掌管“直覺和相信”;而系統2則掌管“思考和懷疑”。

      隨著AI+大數據的潮流,偏于知識1.0的人們,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其系統1的主導性會增強,系統2更趨于弱勢,很可能導致其思維和洞察力會減弱。反之,隨著VR AI+大數據的潮流,偏于知識3.0的人們,系統2將更加強化、其思維和洞察力會提升;但是其系統1的主導性會減弱;由于AI機器人的來勢洶洶,許多原來由系統1所主導的工作(如開車、掃地等),會大幅被機器人所取代,人們則專司思維和洞察。以此觀之,在AI潮流下,教育應該更加偏向于知識3.0方向,一方面避開機器人搶工作的威脅;另一方面則強化思維和洞察力,提高設計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煥堂.創新之路:AI思維+設計思維.電子產品世界[J],2017(12):67-69.

      [2]高煥堂.AI思維給人類教育的三項啟示.電子產品世界[J],2018(1):82-83.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8年第3期第76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德安县| 武山县| 钦州市| 南丹县| 蒙城县| 彭州市| 潼南县| 开阳县| 大连市| 清水河县| 西贡区| 美姑县| 铜陵市| 松溪县| 鄢陵县| 朝阳区| 岳阳县| 中江县| 保亭| 洛南县| 南靖县| 龙游县| 绍兴市| 浦城县| 巧家县| 海兴县| 万载县| 上高县| 宝鸡市| 巴中市| 英超| 呼和浩特市| 皋兰县| 井研县| 河源市| 海伦市| 永丰县| 海南省| 沛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