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光電顯示 > 設計應用 > 介紹6種AMOLED技術

    介紹6種AMOLED技術

    作者: 時間:2013-06-25 來源:網絡 收藏

    (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相比傳統的液晶面板,具有反應速度較快、對比度更高、視角較廣等特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167332.htm

    因為不管在畫質、效能及成本上,先天表現都較TFT LCD優勢很多。這也是許多國際大廠盡管良率難以突破,依然不放棄開發AMOLED的原因。目前還持續投入開發AMOLED的廠商,除了已經宣布產品上市時間的Sony,投資東芝松下Display(TMD)的東芝,以及另外又單獨進行產品開發的松下,還有宣稱不看好的夏普。2008年8月發布的NOKIA N85,以及2009年第一季度上市的NOKIA N86都采用了AMOLED。

    在顯示效能方面,AMOLED反應速度較快、對比度更高、視角也較廣,這些是AMOLED天生就勝過TFT LCD的地方;另外AMOLED具自發光的特色,不需使用背光板,因此比TFT更能夠做得輕薄,而且更省電;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不需使用背光板的AMOLED可以省下占TFT LCD 3~4成比重的背光模塊成本。

    AMOLED的確是很有魅力的產品,許多國際大廠都很喜歡,甚至是手機市場最熱門的產品iPhone,都對AMOLED有興趣,相信在良率提升之后,iPhone也會考慮采用AMOLED,尤其AMOLED在省電方面的特色,很適合手機,目前AMOLED面板耗電量大約僅有TFT LCD的6成,未來還有再下降的空間。

    當然AMOLED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良率,以目前的良率,AMOLED面板的價格足足高出TFT LCD 50%,這對客戶大量采用的意愿,絕對是一個門檻,而對奇晶而言,現階段也還在調良率的練兵期,不敢輕易大量接單。

    (1)(Metal oxide TFT)

    這種生產目前被很多廠家及專業調查公司看好,并認為是將來大尺寸AMOLED技術路線的首選,各個公司也有相應的大尺寸樣品展出。

    該技術TFT基板在加工過程中,可采取液晶行業中常見的、成熟的大面積的濺鍍成膜的方式,為InGaO3(ZNO)5,盡管這種器件的電子遷移率較LTPS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要低,基本為10 cm2/V-sec,但這個遷移率參數為非晶硅技術器件的10倍以上,該器件電子遷移率完全能夠滿足AMOLED的電流驅動要求,因此可以應用于OLED的驅動。

    目前技術還處于實驗室驗證階段,世界上沒有真正進行過量產的經驗,主要的因素是其再現性及長期工作穩定性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確認。

    (2)低溫多晶硅技術(LTPS TFT)

    該技術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經過商業化量產驗證、在G4.5代以下生產線相當成熟的AMOLED生產技術。

    該技術和非晶硅技術主要的區別是利用激光晶化的方式,將非晶硅薄膜變為多晶硅,從而將電子遷移率從0.5提高到50-100 cm2/V-s,以滿足OLED電流驅動的要求。

    該技術經過多年的商業化量產,產品性能優越,工作穩定性好,同時在這幾年的量產中,其良品率已得到很大的提高,達到90%左右,極大的降低了產品成本。

    從以上LTPS的工藝流程可以看出,其和非晶硅技術的主要區別是增加了激光晶化過程和離子注入過程,其它的加工工藝基本相同,設備也和非晶硅生產有相通之處。

    另外,晶化的技術也有很多種,目前小尺寸最常用的是ELA,其它的晶化技術還有:SLS、YLA等,有的公司也在利用其它的技術研發AMOLED的TFT基板,例如誘導晶化技術,也有相應的樣品展出,但這一技術的主要問題是金屬會導致膜層間的電壓擊穿,漏電流大,器件穩定性無法保證(由于AMOLED器件是特別薄的,各層間加工時保證層面干凈度,防止電壓擊穿是重要的一項課題)。

    LTPS技術的主要缺陷有如下幾點:

    ●生產工藝比較復雜,使用的Mask數量為6—9道,初期設備投入成本高。

    ●受激光晶化工藝的限制,大尺寸化比較困難,目前最大的生產線為G4.5代。

    ●激光晶化造成Mura嚴重,使用在TV面板上,會造成視覺上的缺陷。

    (3)非晶硅技術(a-Si TFT)

    非晶硅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是在液晶生產工藝中,目前的LCD 廠家,除少數使用LTPS技術外,絕大部分使用的是a-Si技術。

    a-Si技術在液晶領域成熟度高,其器件結構簡單,一般都為1T1C(1個TFT薄膜晶體管電路,1個存儲電容),生產制造使用的Mask數量為4—5,目前也有廠家在研究3Mask工藝。

    另外,采用a-Si技術進行AMOLED的生產,設備完全可以使用目前液晶TFT加工的原有設備,初期投入成本低。

    再者,非晶硅技術大尺寸化已完全實現,目前在LCD領域已做到100寸以上。

    雖然在LCD領域,a-Si技術為主流,但OLED器件是電流驅動方式,a-Si器件很低的電子遷移率無法滿足這一要求,雖然也有公司(例如加拿大的IGNIS)在IC的設計上進行了一些改善,但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LTPS技術主要技術瓶頸在晶化的過程,而a-Si技術雖然制造過程沒有技術難題,但匹配的IC的設計難度要高得很,而且目前IC廠商都是以LTPS為主流,對a-Si用IC的開發投入少,因此如果采用a-Si技術進行生產,則IC的來源是一個嚴重的瓶頸和掣肘,另外器件的性能將會大打折扣。

    (4)微晶硅技術(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FT)

    微晶硅技術在材料使用和膜層結構上,和LCD常見的非晶硅技術基本上是相同的。

    微晶硅技術器件的電子遷移率可達到1—10 cm2/V-s,是目前索尼選擇的技術。

    這種技術雖然也能達到驅動OLED的目的,但由于其電子遷移率低,器件顯示效果差,目前選擇作為研究方向的廠家較少。

    通過對各種TFT技術比較,我們可以看出,LTPS技術主要的優點是電子遷移率極高,完全滿足OLED的驅動要求,而且經過幾年的商業化生產,良品率已達到90%左右,生產成熟度高。主要的問題是初期設備投入成本高,大尺寸化比較困難。

    金屬氧化物技術電子遷移率雖然沒有LTPS高,但能夠滿足OLED的驅動要求,并且其大尺寸化比較容易。主要的問題是穩定性差,沒有成熟的生產工藝。

    微晶硅和非晶硅技術雖然相對簡單,容易實現大尺寸化,并且在目前LCD生產線上可以制造,初期的投入成本較低,但其主要的問題是電子遷移率低的問題,適合LCD的電壓驅動,而不適用OLED的電流驅動模式,并且在OLED沒有成熟的生產經驗,器件穩定性和工藝成熟性無法保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怀化市| 舟曲县| 垫江县| 永善县| 富阳市| 大洼县| 昌平区| 蛟河市| 河津市| 巴彦县| 望谟县| 平潭县| 陕西省| 宿迁市| 平安县| 禹城市| 张北县| 河源市| 北碚区| 临沂市| 南城县| 托克逊县| 桐城市| 景德镇市| 陆丰市| 缙云县| 女性| 青浦区| 太白县| 平潭县| 娱乐| 临安市| 砚山县| 新竹市| 中阳县| 南华县| 荥经县| 鹤壁市| 闸北区|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