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故事】讓世界因我而不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75670.htm

9歲開始做“小買賣”賣文具,在嘗試了開網店和二手店、做代理、開水果店后,我校大三學生何一昊成為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和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兒時想要成為一名創業家的夢想,在一次次創業實踐中開出絢爛之花。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何一昊坦言,學校里的諸多創業平臺都為其創業夢想助力。
“創業,首選勤辦”
“創業首選勤辦”,是何一昊對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評價。大一下學期,何一昊進入了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市場部。“其他學校的勤辦市場部大多由老師負責,而在華理,市場部是學生體驗企業管理的場所,老師給予充分的自由,讓學生作為管理者參與部門管理。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能獲得老師的耐心指導。”
在市場部工作的過程中,給何一昊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組織暑期“熱帶風暴”校園招聘的項目。他需要完成從項目宣傳、兼職報名、組織面試、主持培訓到最終發放工資的一系列程序。500人的招聘量意味著巨大的創收,也意味著項目管理的繁瑣和艱難。
“來應聘的學生會有諸如時間安排、安全問題以及自身的特殊情況等,同時,我也要處理熱帶風暴各部門負責人、勤辦主管老師和財務之間的關系。”面對同學的問題和部門間的協調,何一昊通過集體培訓會解決兼職學生的共性問題。同時,他開辟了網絡渠道,供學生咨詢。此外,他也為學生提供了個人聯系方式供其隨時電話咨詢。在安全問題上,何一昊在學生入職前組織了安全培訓。“為了確保安全,每天晚上,我會到因兼職居住在徐匯校區的學生寢室確認他們是否安全回校”。在勤辦一套微縮版的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下,何一昊的能力得到鍛煉,也學到了企業管理的知識。
與公司對接的過程中展現氣勢,是何一昊通過市場部實戰積累的另一經驗。在與公司聯系時,公司看到校方派出的代表是學生,往往會采取強勢態度洽談業務。這時候就需要展示出“氣場”,為學生爭取利益。“在工資方面,企業提出的可能是14元1小時的報酬,為了給學生多爭取1元錢的報酬和10元錢的車貼,就需要我們顯示出氣勢和立場。”
在勤辦市場部積累的經驗使何一昊被諸多公司看好,也為他實現創業夢想打下基礎。
創業,“一呼百應”
大學期間,何一昊參與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指導老師欒偉玲的幫助下,何一昊組建了“Passion”創業團隊,將新型熱電薄膜傳感器開發成一套智能監測系統,并嘗試產業化,利用性能及成本優勢進軍國內傳感器市場。此項目收獲了近10家企業的合作意向、3家公司的合作及購買意向、1家公司的投資意向。該項目得到世界500強德國拜耳集團副總裁的肯定和支持,還在2014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銀獎。在進行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后,2014年10月,創業團隊在華理科技園正式注冊成立了公司。
這一次創業的新嘗試,離不開指導老師欒偉玲和團委老師的幫助。“不僅是心理和技術上的支持和鼓勵,欒老師經常告誡我們做事情要專業,不能放過一點小錯誤。此外,欒老師也很注重對學生溝通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何一昊每次去找團委老師尋求幫助時,他們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認真傾聽,幫助他解決困難。
目前,何一昊已經創辦了兩家公司。公司的成立離不開學校老師和創業平臺的幫助。“我發現如果想做成一件事,全校的老師都會提供無償的幫助,與我溝通想法、改進過程,讓我收獲良多。”何一昊說。
高科技公司的產品——激光掃描細胞操縱顯微鏡的研發道路曲折。該顯微鏡需要5萬至7萬元的科研經費,也需要機械、計算機、物理、藥學、生工等多學科背景的人通力合作,僅憑何一昊一人之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在了解到需求之后,欒偉玲老師和楊弋老師為我提供了經費,幫助我順利開展研究。團委的老師也幫我聯系了信息工程專業的老師和研究生。”
然而,學科交叉在激發想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由于項目難度較大,在研發的過程中一些團隊成員因為看不到希望而選擇退出。這對整個團隊的沖擊非常大。”面對團隊成員的流失,何一昊首先保持了樂觀和自信的心態,并積極尋找新成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團隊成員的想法,他單獨與每個人談心,解除后顧之憂。
技術瓶頸是何一昊在科研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只“攔路虎”。為了測試控制振鏡橫向(X軸)及縱向(Y軸)偏轉的引線,需要在1毫米大小的24個引腳上做上千次的排列組合,工作量和難度都極大。
“由于找不到控制X軸的方法,我們的項目停滯了將近1個月,很多資深人士都說沒有希望檢測。”何一昊團隊并沒有放棄。他們咨詢了諸多專家,跑遍了上海所有能夠破解X軸困境的公司,并通過網絡渠道詢問了很多公司。他們也犧牲了寒假時間,“白加黑”連續運轉,直到小年夜才離開學校。由于牽掛沒有完成的工作,年初四他們又返校,憑借著這一份堅持,最終攻克了技術瓶頸。
這款適用于科研、教學、醫療等多個領域的顯微鏡,解決了目前細胞操縱領域的設備空缺、昂貴等問題,憑借結構簡單、成本低和較高的市場化價值成功打入市場。
現在,何一昊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開發和運營一款手機APP應用——“跬步”之中。這個想法源于他兩年前在勤辦市場部工作的經歷。“當時勤辦老師每周開會都會介紹最新的創業趨勢,我在交流中也了解到學生對資訊的需求。”他發現現有的發布校園活動、提供信息服務的APP存在內容雜亂無章等缺點,結合對1000余人的調研成果和8個月的反復思考,他將APP的功能聚焦于提供資訊。他希望通過手機移動端,為大學生推送最新通知、專業信息、能力提升、規劃目標、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信息,實現一站式的管理及獲取信息。
從做“小買賣”到成為創業家,何一昊的創業夢想才剛剛開始。他的不滿足和堅持,將引領他在創業路上走得更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