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如何看待14nm“擠牙膏”這件事?

    如何看待14nm“擠牙膏”這件事?

    作者:尹航 時間:2019-05-05 來源:中關村在線 收藏

    2015年一季度,上線了首批制程工藝處理器,架構代號Broadwel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1905/400147.htm

    在此之前,嚴格遵循摩爾定律,并以“Tick-Tock節奏”在制程升級和架構升級之間有序更新。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從首批制程工藝處理器更新到下一個新制程節點會足足等待近五年之久。

    持續優化,新的10nm制程節點“遙遙無期”的那段時間里,被翹首以盼,卻遲遲等不來“夢中情人”的用戶們調侃成了“牙膏廠”。

    “擠牙膏”這頂帽子,讓“14nm架構優化”變得無力

    英特爾14nm制程工藝歷經五代酷睿的更新。首批14nm制程工藝為第五代Broadwell架構酷睿處理器,隨后經歷了第六代Sky Lake,第七代Kaby Lake,第八代Kaby Lake-R/Coffee Lake/Whiskey Lake,以及第九代Coffee Lake-R。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內,AMD憑借Zen架構以及銳龍處理器在制程工藝和性能兩個方面實現了追趕。

    不過,追上是否等于超越?英特爾這些年所謂的14nm“擠牙膏”,是否等于止步不前?

    我認為作為看客的我們來說還是要從客觀入手去對待這些問題,人云亦云的做法對誰都不太公平。

    追上=超越?

    從性能層面來看,目前英特爾酷睿與AMD銳龍平臺在日常應用體驗上沒有當初酷睿對APU那種碾壓的局面。

    在常規測試中,比如我們常用的CINEBENCH R15上,銳龍平臺在多核方面略有優勢,尤其是線程撕裂者;但在單核性能上,由于整體頻率不如英特爾酷睿平臺,基本上還是處于劣勢。

    一般來說,由于目前大多數評測數據都以CINEBENCH R15為參照,而多核性能又更為重要,所以給大家留下的一個印象就是“酷睿被銳龍趕超了。”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為了保持公正客觀,這次我們援引了ComputerBase的天梯圖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CINEBENCH R15的測試只是處理器眾多應用的一個方面,它主要測試的是處理器渲染能力,只不過因為CINEBENCH R15是一款比較直觀的能夠展現單核、多核得分的軟件,且使用范圍比較廣,所以大家都用這款軟件來做評判。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渲染只是處理器的一小部分功能,并不能完全反映處理器的性能水準。

    如果把各類應用細化再來看的話,就會更進一步明確酷睿與銳龍的差異了。

    在各類生產力專項測試中,如7-Zip、X265 HD Benchmark、VeraCrypt、Handbrake等等項目中,英特爾酷睿平臺的勝面其實普遍還是要高于AMD銳龍平臺。

    所以這里我們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追上是否等于超越?

    此外在游戲方面,英特爾酷睿平臺仍然是優勢一方。比如下方截取的《刺客信條:起源》、《命運2》游戲測試,以英特爾酷睿i9 9900K為代表的高頻率處理器仍然是游戲流暢運行的關鍵。

    另外如果對更多測試數據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到ComputerBase查看更多游戲測試結果。

    從這些客觀測試數據來看,我想對于“追上是否等于超越?”這個問題,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數了。更何況事實上在更多領域的測試中,英特爾酷睿其實贏面更多。

    其實從處理器制程、架構技術來看,不可否認的是AMD目前確實追上了英特爾,但若是將追上與超越劃等號的話那么就顯得有些偏頗了。

    從國外媒體測試數據來看,酷睿在大部分應用中依然有著相對更為明顯的性能優勢。尤其在游戲方面,會為玩家帶來更好體驗。

    14nm并未止步不前對于半導體領域來說,制程節點數字通常并不能完全代表技術層面的進步,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制程節點背后的技術指標。

    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幾家半導體企業,在制程標準方面都有各自框架下的計算方式,以晶體管密度和柵極間距為例:英特爾10nm工藝使用了第三代FinFET立體晶體管技術,晶體管密度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008億個,是14nm的2.7倍。

    作為對比,三星10nm工藝晶體管密度每平方毫米僅5510萬個,相當于英特爾的一半多點,7nm則是每平方毫米1.0123億個,略高過英特爾10nm。

    而臺積電7nm晶體管密度比三星還要低一些。僅就晶體管密度而言,英特爾10nm與其它家的7nm處于同一水準。

    從柵極間距來看,英特爾10nm的最小柵極間距(Gate Pitch)從70nm縮小到54nm,最小金屬間距(Metal Pitch)從52nm縮小到36nm,這一點上遠比三星、臺積電要好很多。

    事實上與現有其他10nm以及即將到來的7nm相比,英特爾10nm擁有最高的間距縮小指標。

    根據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Comet Lake仍然是14nm制程處理器,如果今年英特爾以該系列處理器收官而弱化10nm Ice Lake,或者繼續延期10nm,很可能會讓不少翹首以盼的用戶感到失望。因此,Comet Lake是否能夠打動用戶至關重要。

    從Comet Lake-U系列處理器來看,引入6核12線程必定會使性能得到提升,而U系列主要面向輕薄型筆記本產品,這也意味著年末的輕薄本新品將進入6核心時代。

    不過在性能提升的情況下我們也有一些擔憂,那就是OEM廠商能否解決好散熱問題。

    以移動級標壓酷睿為例,6核心一度使各大OEM廠商的游戲本產品陷入了“散熱難”的尷尬境地,而6核心Comet Lake-U是否會給輕薄本帶來更大的散熱壓力呢?我想這是包括英特爾和OEM廠商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結語

    英特爾在14nm到10nm制程節點演進過程中推進較為緩慢,讓用戶等待了太久的時間。

    原本在年初CES期間,英特爾公布了10nm將于年底落地,但現階段來看,可能只是部分平臺的10nm產品會在今年發布,所以此時Comet Lake的出現就顯得有些突兀。

    不過從英特爾制程優化角度來看,其實這些年來14nm酷睿處理器在性能層面的提升幅度是相當大的,只不過每代與每代之間相對來說提升10%-15%,讓人感覺沒那么明顯罷了。



    關鍵詞: 14nm 英特爾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策勒县| 从化市| 东乌珠穆沁旗| 桂平市| 青岛市| 三台县| 宁陕县| 壤塘县| 武穴市| 大埔县| 汉川市| 宾川县| 平塘县| 宜州市| 庆安县| 河东区| 湘阴县| 承德县| 于都县| 东乡族自治县| 翁源县| 德令哈市| 无极县| 郯城县| 南投市| 长阳| 秦皇岛市| 长垣县| 兴化市| 花莲市| 托克逊县| 宕昌县| 焦作市| 磴口县| 翁源县| 宁阳县| 镇沅| 潼关县| 北安市|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