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5G醫療應用PK,國人已領先半步!
在移動5G醫療應用示范展區,鄭大一附院遠程醫學中心工作人員現場向與會嘉賓展示了遠程會診、遠程B超、移動查房機器人等遠程醫療前沿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1902/397391.htm鄭大一附院黨委副書記、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趙杰教授表示,未來采用移動5G技術,只要有移動5G信號,即便是身在偏遠農村,也完全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可以享受到鄭大一附院專家的診療服務。
遠程會診

移動5G救護車遠程會診
病人上了救護車,用原來的4G信號連接速度較慢,如果采用移動5G技術,在救護車上就可以把病人的檢查信息和現場場景直接快速傳輸到醫院,使專家們完成對病人病歷的閱讀,在車上就可以開檢查單,到了醫院就可以直接做相關檢查,可大大縮短病人的院前搶救時間,簡單的說,就是病人上了救護車就相當于到了急救中心。
遠程B超

基于5G網絡的遠程B超
借助5G技術,這個小小的無線B超探頭就是一個操作柄,上下、左右、旋轉移動,可以靈活地操控遠程醫療另一端機器臂。病人躺在家鄉的病床上,千里萬里之外的專家醫生對病人的身體情況一目了然,作為可視化精準醫療利器和急救速查、初步篩查的好工具,遠程B超和遠程醫療有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診療水平,最大程度減少診療出錯和因此引起的醫患糾紛。
除了遠程B超,無線輸液也是5G醫療時代的另外一個黑科技。
靜脈輸液是臨床最常見的治療手段之一,輸液過程中,病人往往需要盯著輸液瓶,一旦遇到跑針或輸液快結束的情況,得隨時呼叫護士來處理。在5G醫療時代,這一切將變得簡單起來。
據鄭大一附院遠程醫療中心工作人員陳保站介紹,無線輸液可以由無線警報器通過傳感器獲得病人輸液進度,在輸液快結束時可以自動報警呼叫護士,病人就再也不用擔心時刻緊盯輸液瓶,也不需要人工呼叫。
除此之外,該系統還可以對輸液的進度、速度、輸液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讓輸液速度等過程更加標準化。一個病區的輸液情況如何,護士在一張顯示屏中便可一目了然。
第一臺5G遠程手術
1月19日,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傳出一則消息,中國一名外科醫生利用5G技術實施了全球首例遠程外科手術。這名醫生在福建省利用5G網絡,操控30英里(約合48公里)以外一個偏遠地區的機械臂進行手術。
近日,由該院孵化的企業蘇州康多機器人有限公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福建孟超肝膽醫院在福州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5G遠程外科動物手術試驗,這為5G遠程外科手術打下了基礎。
手術過程中,在位于福建聯通的5G實驗室內的手術機器人操作端,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二科主任劉榮戴著3D眼鏡,遠程操控由康多自主研發的國產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為50公里外醫院內的實驗動物實施肝小葉切除術,并通過視訊終端與手術室保持聯系。
整個切除過程不到10分鐘,創面整齊,幾乎沒有血跡。手術情況實時呈現于兩端屏幕,操作延遲極低。術后,該實驗動物的生命體征穩定。
康多手術機器人技術首席科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杜志江教授表示,本次遠程手術試驗的成功,不僅將大大促進遠程機器人手術的應用和研究,更大的意義還在于,未來手術機器人搭載上5G技術,能將機器人手術的優勢向更遠距離,為廣大偏僻地區的患者實施精準及時的外科手術,促進我國醫療資源的配置更加公平、合理。
下一步,該院將與各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利用5G技術,推進基于各類醫用機器人及數字醫療設備的區域醫聯體應用場景建設,打造醫療機器人、遠程醫療及移動醫療試點。
點評:和美國相比,中國的5G醫療應用已經有了明確的案例,且在手術機器人這一革命性領域開展了成功試驗。可以說,中方已經領先了美方半步。
搶占5G的醫療先機
2001年,一名68歲的婦女來到法國一家名為斯特拉斯堡的醫院,實施膽囊切除手術。而為她實施手術的外科醫生,正坐在紐約市的一個控制臺上,操作著一個位于法國的三臂機器人。由于使用了越洋光纖,主治外科醫生能夠在屏幕上實時觀察婦女的動作。手術耗時54分鐘,兩天后,這名婦女順利出院。
醫院網絡技術,在醫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網絡帶寬需求之高,因此十多年來,遠程醫療并沒有太多突破性進展。直到,5G的出現……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遠程醫療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之一,但要實現真正的發展,網絡技術必須要突破。這也是為何5G成為了一項改變游戲規則的技術。因為它提高了連接速度并降低了延遲,這將有助于醫療創新者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改善醫學。
2019年,毫無疑問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試商用之年。醫療行業將受益于5G無處不在的覆蓋率、Gbps級別的速率、5ms-30ms級別的低時延等超凡能力。在不遠的未來,人人都能享有及時便利的智慧醫療服務。而隨著中美之間的5G之爭愈演愈烈,醫療或也難成一方凈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