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東生的工業4.0野心
武漢華星光電顯示面板制造智能工廠在工業4.0升級的自我革命方面,可謂是非常徹底而且極致。從今天第6代LTPS LCD顯示面板生產線點亮儀式之后的現場來看,武漢華星光電早就以傳感器、物聯網為通信和信息傳輸網絡,形成基礎設施的高度集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201602/287117.htm從工廠的實際運作來看,工廠里自動化傳輸軌道、高架臺車卡匣輸送機、卡匣式自動裝卸運輸機隨處可見。這些裝置將承載玻璃基板的卡匣在設備間傳送,實現了玻璃基板在各工序加工后向下一道四大主工序制程工序的自動傳遞,完成液晶面板制造各工序之間的智能連接。
另外,制動化運輸不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產品質量有保障。潔凈廠房里,智能集成制造系統實現生產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生產狀態可視化呈現、生產設備的自動化運行與修正。在ARRY、CF、CELL等前端巨大的生產廠房里,機器人數量高達千余臺,現場幾乎難覓操作工人身影,隱藏在機器叢林中的少量工人只是進行簡單的現場巡查,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不用人工操作,完全自動化,甚至以機器人進行生產調配,這正是工業4.0的核心基礎,在這方面,武漢華星光電已經走在了同行之先,這正是TCL能迎頭趕上工業4.0浪潮的根本原因,因為自我變革早已落在實處。
但僅有這些并不足夠,武漢華星光電正以互聯網的全方位技術變革之姿,實現全產業鏈的深度革新。從現場了解到,華星光電還將通過各個模塊生產流程的標準化,通過大數據進行一系列的邏輯判斷,自動管控生產的各個模塊,逐步實現從物料和成品的自動倉儲,自動排程,自動修復,自動出貨,建設無人工廠,引領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寰寰姐認為,華星光電的改革之路其實正是中國制造業在工業4.0機遇之下應有的未來方向。事實上,不論是“工業4.0”計劃,還是“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其核心都是在互聯網技術深刻影響當今乃至整個全球工業領域的大背景下,用“互聯網+工業”的全產業鏈變革實現傳統制造業的升級轉型。
華星光電之所以能以LTPS LCD顯示面板生產線走到國際高端產品競爭領域,其實依托的正是生產線的全方位變革。
TCL:創新是趨勢,但實業才能挺起中國經濟脊梁
去年9月25日的紐約時代廣場,李東生在廣告中鏗鏘有力地說道:“做實業34年,我們一直在超越,超越對手,超越自我,實業的成功要幾代人的堅守,只有不懼風浪,堅守實業,才能撐起中國經濟的脊梁!”
這是TCL集團在發展的30多年歷史中,李東生首次為TCL企業形象廣告站臺。李東生之所以如此強調實業,有其背后的時代原因。
在前幾年的發展當中,科技行業里有一股思潮,就是過度重視所謂的互聯網經濟或者互聯網思維,甚至以為互聯網能取代一切。當中國政府提出“互聯網+”戰略之后,更有人將其理解為“互聯網的作用高于一切”。事實上,“互聯網+”的核心是“+”號后面的傳統產業以及實業。用互聯網新技術帶動產業升級是產業方向,但互聯網只是工具。
如李東生所說,實業興國是本。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實業+互聯網”才是重心。讓人們更多關注實業,關注“正確使用互聯網這一工具”,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產業進步。
就如這次在武漢華星光電第六代低溫多晶硅液晶面板項目提前點亮儀式上,李東生表示,武漢華星光電要植根武漢并發展壯大,實現集團戰略布局的公司目標,此外,作為TCL實業的一部分,武漢華星光電呈現的是李東生的強國夢,借工業4.0,挺起中國經濟脊梁的愿望。
在李東生看來,互聯網這個工具是必須的,但作為制造企業,更需要的是“實業+互聯網工具”的新打法。事實上,自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TCL便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企業的未來發展,并將“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作為企業定位。
TCL通過“雙+”戰略轉型,以互聯網思維構建“智能+互聯網”的產業結構,同時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服務“的商業模式。之后,又以國際化再出發戰略全面進行企業轉型升級。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理念的相應提出,進一步印證了TCL發展戰略的正確性。2016年,TCL為進一步加快企業全面升級的步伐,提出了3053規劃,重點提升工業、產品技術、品牌及全球運營、互聯網應用服務四項能力,借此全方位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業需要變革,但變革的根本仍是實業,李東生的大聲疾呼其實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時,這正是中國制造業需要把握的方向。
武漢華星光電的國內首條第6代LTPS LCD顯示面板生產線提前點亮,驗證的不只是TCL以及李東生的戰略預判的正確,更重要的是,TCL借工業4.0升級提升全產業鏈優勢,創新企業形態,用實業挺起經濟脊梁,這正是李東生為中國制造業樹立起的新方向。
這更是中國制造業需要思考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