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是“理工為主,工理文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940年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我國首批頒布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學校;也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的高校;2000年以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形式進入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的“985工程”行列;1999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2001年學校黨委榮獲“全國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學校占地面積136.92萬平方米,另有北京良鄉校區建設用地152.83萬平方米、珠海校區建設用地333萬平方米。學校校舍建筑面積91.24萬平方米,校圖書館藏書217萬冊。
學校設有13個學院,41個系,43個研究所(中心),并建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現代遠程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西山分校和秦皇島分校以及珠海學院和良鄉校區。作為國務院首批批準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學校擁有11個國家重點學科、25個部級重點學科;11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4個博士后流動站,6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44個碩士學位學科專業及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60個本科專業。2006年,全校各類在校學生36533人,其中本科生13627人、專科生1479人、碩士生5088人、博士生2104人、留學生364人、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學生近13871人。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125156名高層次人才。
學校現有教職工3501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0名,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431名,博士生導師257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7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6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251名。學校每年承擔科研項目超過1000項,科研經費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長。學校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學科點專業實驗室、1個教育部部門開放實驗室、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學校重視開展國內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10多個省市的40多個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9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國際上100多家企業或大學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學校按照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對外開放,深化改革,與時俱進。
歷史沿革
1939年,為促進陜甘寧邊區工業生產和保證抗戰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自然科學研究院,1940年春改為延安自然科學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學。 圖1、圖2延安自然科學院舊址和學生上實驗課的照片。
{{分頁}}
1946年1月,延安自然科學院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輾轉華北辦學。圖3、圖4為察冀工專舊址和工專宣傳隊演出照片。
1946年4月,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北方大學工學院在晉冀魯邊區成立。1948年10月,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與北方大學工學院合并,成立華北大學工學院,培養具備新的技能和本領、善于管理的工業干部和技術人才。
1949年8月,華北大學工學院遷入北京,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為重工業建設和發展服務,培養具有理論聯系實際、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工程干部。
1950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將中法大學校本部及數理化三個系合并到華北大學工學院。中法大學建于1920年,是我國建立較早的著名大學,它的加入大大加強了學校的力量。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將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自1952年1月1日啟用新校名。
1988年4月2日,為適應學校由單一工科院校向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轉變的需要,北京工業學院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學院設置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