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縱橫談
從企業管理的歷史發展看,美國在20世紀以前屬于傳統管理時期,實行資本家個人專制獨裁式管理。以后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專制管理無論在福特汽車公司還是通用汽車公司都出現了管理混亂,生產不協調的問題,在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中,兩家公司都遭遇重大挫折,通用幾乎倒閉。此時,通用副總經理斯隆提出了“集中政策,分散管理”的事業部制,成為以后企業組織管理的典范,并漸漸演變成民主協商式管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今天大多數企業均已采用民主協商的管理方式,至今仍有經營專家認為,有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不同而沿用專制管理方式的,效果也不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zjhyjcfj.com/article/139291.htm拿破侖說過:虎率領的羊群能夠戰勝羊率領的虎群。可見領導在群體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在一個企業中起領導作用的人稱做一把手,董事會有董事長,執行委員會有執行長,私人企業有老板。千頭萬緒要有人主事拍板;關鍵的關鍵是領導者的素質,他或她的領導力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日本管理讀本不止一次地用“楚漢相爭”中劉邦、項羽的不同素質和領導力,從而導致一勝一敗結局的事例以教育企業領導者。“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白虎通義》),將帝王說成半神半人,“神”者無非說他具有超人的智慧,故能建不世之功。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相似,也是白手起家。王永慶終于營造了臺灣規模最大的臺塑關系企業集團,從貧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演變而成臺灣首富。布衣成皇帝,平民成首富,一步登天,非“神”而何?
王永慶(1917~2008)祖籍福建,出生在臺灣一個貧苦的茶農之家,15歲小學畢業,開始獨闖世界,在臺灣南部嘉義縣一家米店當小工,除了每天送米外,他還處處留心老板的經營之道,偷師學藝。次年,用父親借來的200塊錢自己開了一家米店,在激烈的競爭中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他挨家挨戶上門推銷,還免費給他們淘陳米、洗米缸以獲好感。當時大米加工技術落后,米里常摻雜著米糠、砂粒甚至小石頭,而王永慶在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挑撿干凈,使買主得到實惠。這種顧客至上、真誠服務的精神感動了“上帝”,王永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并順勢開設碾米廠, 擴大了財路,完成了原始積累。

僅僅賣大米是成不了富豪的,王永慶人生的轉折點發生在1954年。20世紀50年代初,紡織、水泥、塑膠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可當時有名望的企業家都認為臺灣塑膠產品無法與日本競爭,望而卻步。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王永慶獨具慧眼,表示愿意投資,連朋友們都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昏了頭。其實,王永慶的大膽決定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他雖對塑膠工業是外行,但他曾向許多專家學者討教,拜會實業家,深入調查市場,甚至還考察了日本,最后認為臺灣是有條件又有資源發展塑膠工業的。1954年,王永慶與趙廷箴等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臺灣首家塑膠公司,3年后建成投產,首批產品l00噸在臺只銷了20噸,按常理這明顯反映了供大于求,理應減產求存。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下嚇壞了合伙人,紛紛要求退出,王永慶毅然變賣家產,買下公司成為獨資。王永慶是盤算過了的,對比日、臺的人口和塑膠產量之比,不是臺灣塑膠生產過多,而是因產量低造成售價過高,因此,關鍵問題在于通過規模經濟削減成本,從而降低價格。事實的變化恰恰證明了王永慶的看法,隨著產品價格的下降,銷路打開,公司蒸蒸日上,鴻圖大展,臺塑脫穎而出,成長為世界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在此基礎上,王永慶四處出擊,產業開始從石化向各個行業擴散,今天臺塑集團經營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膠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建成了自己的企業帝國。臺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超過7萬人,進入世界企業50強,是臺灣企業中的王中之王。王永慶本人也與香港李嘉誠、馬來西亞陳必新齊名,被稱為世界華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未完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