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全人類的紅色警報”:解讀 IPCC報告6方面關鍵信息

    “全人類的紅色警報”:解讀 IPCC報告6方面關鍵信息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8-15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作者 | 周天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8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以下簡稱IPCC AR6)。
    該報告由來自全球66個國家的234位作者,歷時3年多,通過對14000多篇文獻的綜合評估而完成,編寫過程經過兩次政府/專家評審和一次針對決策者摘要(SPM)的政府評審,共收到近8萬條政府/專家評審意見。
    報告基于最新的數據、詳實的證據和多元的方法,提供了有關全球和主要區域當前氣候變化狀態、氣候變化歸因和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評估結論。
    報告為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區域適應、控制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該報告稱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支撐IPCC報告關鍵結論的科學證據


    IPCCAR6的SPM從4個方面對報告內容進行了凝練,包括當前氣候狀況、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用于風險評估和區域適應的氣候信息、以及限制未來氣候變化。
    上述4方面的內容傳達了6個方面的關鍵信息,筆者針對這6方面關鍵信息背后的科學證據進行解讀。
    其一,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地球正在變暖。最近的氣候變化是廣泛的、迅速的,并在不斷加劇。這些變化是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
    報告利用最新數據表明,過去十年中全球氣溫比1850-1900年平均高出約1.1℃。每個過去的四十年都是自工業化以來的記錄中最熱的。
    自1970年以來,全球表面溫度的上升速度超過了至少過去2000年來、甚至更長時間里的任何時候。
    2019年的二氧化碳濃度高于至少200萬年來的任何時候,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濃度也達到了至少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
    氣候帶已經向兩極方向轉移,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生長季平均延長了。海平面在過去100年里上升的速度比至少過去3000年里的任何一個世紀都要快。自1950年以來的冰川的退縮是至少過去2000年來前所未有的。
    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地球上每個區域的許多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受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影響,季風降水正在發生復雜的變化。3-5級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在過去四十年中變得越來越頻繁,該變化不能僅用自然變率來解釋。
    自1950年代以來,強降雨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在大部分有足夠資料覆蓋的陸地區域均增加。
    人為氣候變化也在加劇一些地區的干旱。
    陸地平均溫度的增幅(約1.6℃)高于海洋(約0.9°C),一些區域比其他區域增暖更快;例如,在過去的50年里,北極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多。
    其二,毋庸置疑,人類活動正在引起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在使得包括熱浪、強降水和干旱在內的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頻繁和更嚴重。
    人類活動是氣候變化的原因,這已成為共識。
    AR6報告的進步之處在于,我們現在可以將全球和區域尺度上的更多變化歸因于人為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預估未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氣候變化。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子,能夠解釋觀測中1850-1900年至2010-2019年間的全部增暖。一些空氣污染物導致降溫,部分抵消了溫室氣體引起的升溫。
    1950年代以來,極端高溫事件(包括熱浪)變得更為頻繁和嚴重;若無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過去十年間的一些極端高溫事件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人類活動是199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退化、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減少和1950年代以來春季積雪減少的主要驅動因子。人類活動很有可能對過去20年間格陵蘭冰蓋的表面消融有貢獻。
    人為氣候影響正在導致復合型極端事件(即并發極端事件)增加。
    人類活動是1970年代以來海洋增暖的主要驅動因素,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是海洋酸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人類活動對20世紀中期以來觀測到的許多地區上層海洋含氧量的下降有貢獻。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不是氣候的唯一影響因子,但從長期來看,它們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其三,氣候變化已經在通過不同方式影響著全球各個區域。我們所經歷的變化未來將隨著增暖而增強。
    IPCC AR6的技術摘要(TS)提供了各區域的主要氣候變化信息。在線交互式地圖系統提供了大量的區域氣候信息,包括觀測中的歷史演變情況和未來預估結果。
    每份升溫都有重要影響,相對于全球增溫1.5℃,大多數區域在增溫2℃時會面臨更大的氣候挑戰。
    全球氣溫每升高0.5℃都會造成極端高溫、極端降水和部分地區極端干旱事件頻率增多、強度增大。
    當全球增溫2℃時,極端高溫更容易超過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的臨界閾值。
    當全球增溫2℃時,相對于增溫1.5℃,將造成諸多因地區而異的變化,這包括熱帶氣旋和熱帶外風暴的增強、徑流洪水增多、部分地區平均降水減少和變干、以及火險天氣增加。
    2℃較之1.5℃增溫,類似熱浪和干旱同時出現這種并發性的極端事件發生概率更高。
    在所有排放情景下,21世紀沿海地區的海平面都將持續上升,導致低洼地區發生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沿海洪水,海岸將受到侵蝕。
    到21世紀末,在全球許多地區,歷史上百年一遇的極端海平面高度將成為常態。在沿海城市,強降水造成的洪澇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將共同導致更多的洪水泛濫。城市化建設將增加上述影響。
    基于本報告所考慮的所有情景,預計在2050年前,北極海冰將至少出現一次夏季實際上無冰的情況。
    其四,氣候系統業已產生的一些變化將難以返回,然而,限制增暖可以減緩甚至阻止其他的一些變化。
    海洋中的變化將持續數百年到數千年,但在更低的排放下這些變化也會減緩。
    地球上冰凍地帶的變化,包括冰川退縮和夏季北冰洋海冰減少,將持續至少幾十年,但在減排情況下有可能減緩或停止。
    海平面將繼續上升數千年以上,但減排可能減緩其上升速率。
    其五,除非進行立即、快速和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否則1.5℃溫控目標將難以實現。
    報告指出在下一個20年,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預計會在1850-1900的水平上到達或超過1.5℃。
    若進行快速的溫室氣體減排、并在2050年達到CO2凈零排放,極有可能令全球升溫低于2℃,多半可能令升溫低于1.6℃、并在本世紀末降低到1.5℃以下。
    未來若干年內,某一年全球表面溫度相對于1850-1900年的升高可能會超過1.5℃。而IPCC報告關注的是10或20年的平均值。
    其六,為限制全球變暖,需要強勁、快速和持續的減少CO2、CH4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不僅能夠緩解氣候變化的后果,而且有助于提高空氣質量。
    報告再次確認了累積人為CO2排放和由它導致的全球變暖之間存在準線性關系。
    每1000 Gt 累積CO2排放能夠使全球表面溫度升高0.27-0.63℃,這一區間范圍比以前報告的結果要窄。
    CO2是主要的溫室氣體,限制全球變暖需要實現CO2凈零排放,同時,還需要對其他溫室氣體進行強勁減排。
    其中,CH4的減排連同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能夠同時改善氣候和空氣質量。 

    報告的影響和氣候變化科學應對建議


    作為2014年IPCC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來對氣候科學認識的全面更新,AR6一經發布,就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在24小時之內國際上就有12000多家媒體報導。
    報告對喚醒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推動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于此,我建議有四。
    其一,要高度重視并盡快評估報告內容對國際氣候談判的影響。
    IPCC報告所反映的氣候科學認知上的進步,為氣候談判和決策提供了關鍵素材。不到3個月后(10月31日到12月12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
    COP26的目標是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的談判,促進《巴黎協定》全面、平衡和有效實施,推動構建一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最近發表聲明,迄今為止,在191個締約方中,只有110個締約方在COP26即將召開前提交了全新或更新版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NDCs)。聲明呼吁各國政府需要將其“凈零排放計劃”納入各自的《巴黎協定》承諾。
    其二, 構建多學科、跨部門的科學政策共同體,推動“雙碳行動”的有序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的一部分,我國提出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是一個既雄心勃勃又極其艱難的目標,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方面,它體現了我們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碳中和政策的實施作為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有序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涉及到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需要通過跨學科的研究來“共同設計、共同研究、共同推廣”,這也是國際科學理事會所推動的“未來地球計劃”的理念。
    其三, 加強氣候變化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風險評估,提高區域適應能力。
    氣候變化的影響深入天氣氣候、生態環境、水資源、糧食生產、災害應對和人民健康等方方面面,要加強風險評估,精準預估,科學規劃、超前布局,提高區域適應能力,避免未來氣候變化所潛在造成的重大損失和破壞。
    其四,持續加強氣候變化基礎性的科學問題研究,依靠現代科技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氣候變暖及其人類影響盡管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但這其中依然存在著諸多懸而未解的科學問題,這包括地球氣候系統的碳循環規律問題、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的反饋關系、碳排放的有效監測和盤點方法問題、CO2排放和全球溫升之間的敏感度問題、氣候環境變化的地基和空基監測遙測問題、氣候變化對生態和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的影響評估問題、氣候變化對極端事件的影響機制問題、高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測預報問題、地球氣候系統模式(國際上近期又稱“數字孿生地球”)的能力提高及其在碳中和政策實施過程天氣氣候響應預測中的應用等問題。
    過去的已經發生,未來的可以改變。限制未來氣候變化需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


    編輯 | 宗華
    排版 | 郭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電能表相關文章:電能表原理


    關鍵詞: IPCC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翼城县| 常山县| 濮阳市| 清徐县| 隆子县| 卓资县| 巴彦县| 沙湾县| 阿尔山市| 邹平县| 城口县| 巫溪县| 富民县| 合川市| 云和县| 崇左市| 康平县| 高清| 栾城县| 沈阳市| 宜丰县| 原阳县| 红原县| 无锡市| 鸡西市| 玉龙| 凤庆县| 拜泉县| 将乐县| 沙洋县| 正安县| 临海市| 民和| 额济纳旗| 太保市| 光山县| 屏南县| 泰顺县| 海盐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