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這次航天員要面對3大挑戰
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
此次任務中,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第一次進入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工作生活,將在軌駐留3個月。
據了解,實現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是核心關鍵。
此次任務中,航天員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出艙時間也將大幅增加。
航天員將面臨哪些挑戰?他們進行了哪些選拔和訓練?此次任務前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對此次任務中有關航天員的問題進行了詳解。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進駐天和核心艙的畫面。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前所未有的挑戰
與前期任務相比,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階段,航天員飛行時間長達3至6個月,任務艱巨復雜。
“航天員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黃偉芬強調。
首先是身體素質的挑戰。
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累積效應顯著增加,出艙活動任務對航天員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確保航天員長時間的工作生活。
“載人飛行中,航天員要經歷超重、震動、噪聲、失重、旋轉沖擊等多種環境工況,只有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足夠的體能儲備,才能耐受和適應這些特殊的環境因素,完成艱巨的操控任務。”她說。
第二是心理素質的挑戰。
黃偉芬說,航天員長期生活工作在狹小的環境中,工作環境遠離家人,相對是一個隔離的環境,失重、震動、噪聲容易使他們出現煩躁、情緒低落等不良狀態,而交會對接、出艙活動等重要任務及各種應急故障的情況處置,要求航天員必須沉著冷靜、堅毅果敢。
第三是知識技能的挑戰。
黃偉芬表示,因為空間站任務極為艱巨復雜,航天員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技能,主要包括長期在軌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監控和管理空間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的能力,人工控制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實驗艙等飛行器交會對接、撤離和艙段轉位等方面的能力,出現火災、失壓、液體泄漏和環境災害等緊急情況時對故障進行快速準確定位處置的能力。
八大類百余科目嚴訓
為應對這些挑戰,航天員系統在選拔和訓練方面下足了工夫。
選拔方面,此次任務從思想、身體心理、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考查與評定。
黃偉芬表示:“在選拔中我們綜合考慮了飛行經驗、出艙活動的要求與各自任務的匹配、年齡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的因素來確定乘組。”
心理素質方面,兼顧了長期任務的特點、不同角色對心理素質特性的需求、相容性等,重點對乘組的情緒穩定性、危機處理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對心理能力狀態進行考核確認。
訓練方面,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全面轉入為空間站任務做準備。
通過全面系統的訓練,使航天員在思想、身體、心理、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做好飛行任務的準備。
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系統本著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試訓一體的原則,策劃設計并實施了八大類百余科目的訓練,包括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適應訓練、救生生存訓練、航天專業技術訓練。
其中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又包括空間站技術訓練、出艙活動技術訓練,以及交會對接技術訓練。
并安排航天員參加了近百次工程研制試驗活動,不斷強化他們的能力。
“每組航天員都參加了為期30天的長期載人綜合模擬驗證試驗。航天員在模擬艙里,按照在軌生活制度和飛行程序安排進行工作和生活,提高他們的實戰能力。”她說。
攻克復雜技術難題
航天員系統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重要組成之一。
“航天員系統主要承擔培養人、保障人、研究人的三大任務。”黃偉芬介紹。
在此次空間站任務中,航天員系統主要承擔9個方面的任務,如建立滿足空間站工程需要的航天員選拔訓練技術體系,為空間站任務選拔出合格的飛行乘組;自主研制空間站艙外航天服裝備;建立空間站工程航天員在軌生活保障體系等。
此次任務中,航天員系統攻克了多項復雜難題。例如,實現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是核心關鍵。
為此,航天員系統進行了人服系統的研制。
“空間站出艙活動將常態化實施,單次出艙作業時間長,出艙活動的次數有了質的提升,對空間站的艙外服性能、壽命、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黃偉芬指出。
《中國科學報》 (2021-06-18 第1版 要聞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光耦相關文章:光耦原理
萬用表相關文章:萬用表怎么用
斷路器相關文章:斷路器原理
高壓真空斷路器相關文章:高壓真空斷路器原理 漏電斷路器相關文章:漏電斷路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