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液晶面板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而上游配套卻一直成為產業發展的“短板”,尤其是在外資占有率超過90%的液晶材料市場,中國企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日前,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實施新型平板顯示研發及產業化專項有關事項的通知,強調的重點之一就是支持高世代(6代及以上)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TFT-LCD)用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然而,客觀來看,雖然我國液晶材料國產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國產化所占的比例還很低,液晶國產化材料嚴重滯后于產業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液晶面板與液晶顯示器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液晶面板的產量、優劣等多種因素都連系著液晶顯示器自身的質量、價格和市場走向。液晶面板的生產是涵蓋了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過程,包括半導體、物理、化學、電子、機械、光學、色彩學、熱學等等。
近年來,全球液晶面板行業在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手機等下游需求的帶動下,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一直以來全球液晶產業由三星、LGD、夏普、友達、奇美五巨頭控制,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過去對中國大陸一直采取產業限制政策,不允許當地企業來中國大陸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中國液晶面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顯示領域專業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公布了2014年第一季度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出貨及營收數據。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約為16790萬片,較上季度的18232萬片略有下降。
其中LGDisplay出貨量市占率25.0%、銷售額市占率24.8%,位居全球面板企業業績首位,領跑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
數據顯示,LGDisplay得以保持優異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筆記本電腦市場。第一季度,顯示器和TV市場需求都有下降,而筆記本用顯示器市場則略有增長。在這一領域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伴隨著彩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上游面板產業鏈的變革也同樣發生著劇烈變化,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隨著面板進口稅率的重新調整,液晶面板產業重心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能得到有效釋放。
國內大陸面板生產面積激增。隨蘇州、合肥及廣州三地的3座8.5代線陸續投入使用,液晶面板生產面積大幅增加,產出面積共計21,979千平方米,同比增加50%。對于上游關鍵性材料如玻璃基板、液晶顆粒、膜材等需求也將相應增加。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14年出貨到中國的面板量可達1.31
- 關鍵字:
面板 液晶
- 在CRT的時代,中國的顯示設備都靠進口,無論是電視、投影機還是顯示器,都被外國企業所壟斷,過渡到液晶時代之后,中國內地開始出現很多本土的顯示設備廠商,但是主要的顯示器件還是得向國外采購,中國的電視、顯示器企業,主要的角色還是組裝生產,大部分的利潤都被國外企業得到,可以說這是很多行業的共同狀況,不過近些年來,在液晶顯示行業,這種狀況得到了改善。
最主要的原因液晶技術已經發展了10多年,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很多技術壁壘都已經不存在了,加上中國國內的市場發展迅速,有市場的優勢,人力成本的優勢,可以說是自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伴隨著彩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上游面板產業鏈的變革也同樣發生著劇烈變化,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隨著面板進口稅率的重新調整,液晶面板產業重心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能得到有效釋放。
國內大陸面板生產面積激增。隨蘇州、合肥及廣州三地的3座8.5代線陸續投入使用,液晶面板生產面積大幅增加,產出面積共計21,979千平方米,同比增加50%。對于上游關鍵性材料如玻璃基板、液晶顆粒、膜材等需求也將相應增加。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14年出貨到中國的面板量可達1.31
- 關鍵字:
面板 液晶
- 伴隨著彩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上游面板產業鏈的變革也同樣發生著劇烈變化,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隨著面板進口稅率的重新調整,液晶面板產業重心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能得到有效釋放。
國內大陸面板生產面積激增。隨蘇州、合肥及廣州三地的3座8.5代線陸續投入使用,液晶面板生產面積大幅增加,產出面積共計21,979千平方米,同比增加50%。對于上游關鍵性材料如玻璃基板、液晶顆粒、膜材等需求也將相應增加。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14年出貨到中國的面板量可達1.31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據市場調研公司IHS公司報告,至2013年底,全球液晶(LCD)面板產量和面板買家的實際出貨量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最終導致了供過于求的局面,并對2014年的市場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用于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全球產量在2013年第四季度末達到3410萬平方米。然而,出貨量卻下降了2%,至3340萬平方米,顯然去年年底全球液晶面板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
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現的差距在逐步擴大。然而,9月底方差僅僅有不到1個百分點,這使得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液晶顯示在現代生活中已十分常見,液晶顯示在鐘表、計算器、儀表、電視、電腦等領域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對大屏顯示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無縫拼接技術正在不斷地優化中,液晶顯示的諸多優點使大屏技術得以更好的實現。由此看來,在未來的生活中大屏顯示將會以液晶為主,而一旦大屏拼接技術實現無縫拼接,大屏顯示將進入真正的液晶時代。
從目前市場的銷售情況來看,未來在液晶拼接產品拼縫技術不斷的發展突破下,銷售規模將有望在3-5年內保持30%以上的平均增長速度向前增長,且總體拼接市場
- 關鍵字:
液晶 無縫拼接
-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旗下光電事業處WitsView最新大尺寸面板出貨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3月大尺寸面板出貨總量為6657萬片,月增11%。
歷經3月份備貨高峰后,WitsView資深研究經理陳建安預估,4月大尺寸面板需求將有所下降,整體出貨衰退幅度達6~7%。其中電視面板將衰退4~5%;監視器面板、筆記型電腦面板出貨將分別衰退7%與14%;至于平板電腦面板出貨,將持平或小幅增加1%。
另外,3月份受到中國五一、巴西世界足球杯等節慶需求影響,液晶電視面板出貨總量來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友達總經理彭雙浪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面板業產能大開,將在2015年超越臺灣,成為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加上近期大陸有意將面板進口關稅倍增至10%,都將對臺灣業者造成威脅。
他說,面對大陸面板業快速崛起,友達正以提升品質并加強與大陸彩電廠合作外銷市場因應。至于大陸有意大幅調高面板進口關稅,他則認為此舉是“兩面刃”,短期雖有保護當地業者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大陸廠商競爭力下滑。
大陸8.5代面板生產線2015年時將增為八至九條,屆時將超越臺灣,成為僅次于南韓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中國臺灣地區在2002年提出“兩兆雙星”計劃,為當地面板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扶持,液晶面板產業迅速發展,市場份額一度超過韓國,位列全球第一。臺灣地區面板業的頂峰,形成由友達光電、中華映管、廣輝電子、奇美電子、瀚宇彩晶等組成的所謂“面板五虎”格局。
由于上一輪液晶面板產業的整體巨虧,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臺灣地區液晶面板企業經過多輪洗牌,其中廣輝電子并入友達光電,奇美電子被整合進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面板五虎”格局被由群創、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友達總經理彭雙浪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面板業產能大開,將在2015年超越臺灣,成為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加上近期大陸有意將面板進口關稅倍增至10%,都將對臺灣業者造成威脅。
他說,面對大陸面板業快速崛起,友達正以提升品質并加強與大陸彩電廠合作外銷市場因應。至于大陸有意大幅調高面板進口關稅,他則認為此舉是“兩面刃”,短期雖有保護當地業者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大陸廠商競爭力下滑。
大陸8.5代面板生產線2015年時將增為八至九條,屆時將超越臺灣,成為僅次于南韓的全球第
- 關鍵字:
液晶 面板
- 201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提交了關于鞏固我國TFT-LCD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提案,他認為,我國液晶產業已經達到贏利拐點,產業發展既面臨良好機遇,也存在巨大壓力和挑戰。
平板顯示發展迅速,但仍處于攻堅期。我國平板顯示產業近年來規模迅速擴大。2013年液晶顯示屏的全球份額已從3年前的3.9%提升至13.0%,預計2015年中國大陸將超越我國臺灣地區,成為全球第二大平板顯示生產基地。然而新的競爭環境下我國平板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高世代面板生產線
- 關鍵字:
液晶 平板顯示
- 在時下的商用顯示領域,液晶顯示屏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領航者,作為這一領域的“后來者”,它究竟有何優勢?除了首當其沖的成本經濟之外,多元化的顯示效果也不容忽視。異形拼接、透明顯示、裸眼3D、觸摸顯示,等等,添彩的“外觀”設計層出不窮,無論是廠商的投入力度還是市場的關注度都是持續高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液晶顯示屏在“外觀變形”的大路上狂奔而去呢?終端用戶需求和廠商轉型的“里應外合”功不可沒。
外因
- 關鍵字:
液晶 顯示屏
液晶介紹
液晶概述 ( 液晶,liquid crystal )
液晶(Liquid Crystal)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因為其特殊的物理、化學、光學特性,20世紀中葉開始被廣泛應用在輕薄型的顯示技術上。
人們熟悉的物質狀態(又稱相)為氣、液、固,較為生疏的是電漿和液晶(Liquid Crystal,簡稱LC)。液晶相要具有特殊形狀分子組合始會產生,它們可以流動,又擁有結晶的光學性質。液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