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照明并購頻現“大者恒強”有待考驗
——
歐美巨頭產業鏈垂直整合,凸顯競爭優勢
1.傳統照明巨頭介入,力維照明業領導地位
隨著LED技術日漸發展前景不斷看好,傳統照明巨頭也紛紛介入其中,如世界五大LED制造商中除了Cree和日亞(Nichia)外,Lumileds、歐司朗光電(OsramOS)、豐田合成(ToyodaGosei)則分別隸屬于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和豐田(Toyota)。而這些大集團并不滿足于現況,他們不斷發掘新興公司納入掌控之中,以期完善產業構成、長久占據照明市場制高點。在這一點上,飛利浦的舉動無疑是最多的。
2006年12月繼收購安捷倫(Agilent)持有的47%的Lumileds公司股份后,飛利浦以800萬歐元收購員工持有的3.5%的Lumileds股份,實現了對Lumileds的全資掌控。僅僅時隔半年,2007年6月飛利浦又以7100萬美元將加拿大白光LED生產商TIRSystems公司納入旗下,8月底則以7.91億美元左右的價格完成對美國LED照明系統集成商COLORKINETICS(CK)公司的收購。Lumileds制造LED芯片和功率型封裝,TIR擁有Lexel平臺(Lexel是白光LED光源主要組件,包括散熱、光學設計、反饋和驅動技術等),而CK則在LED照明色彩控制設備及系統領域走在世界前列。這一連串的收購將照明產業鏈的中下游都進行了縱連,豐盈了飛利浦的專利產品組合,也加大了品牌效應,為飛利浦贏得了強大的競爭優勢。
飛利浦預估LED市場每年平均成長將超過20%,并可望在2025年達到200億~300億美元。短期來看,這些收購是飛利浦在這一期望下,鞏固集成半導體照明產品線、完成全球LED照明市場布局、確保在大功率LED領域地位的戰略行動。而從長遠上來看,飛利浦上述舉動不僅僅是鞏固其在LED照明業的根基,而且是其如何在整個照明業長期占據技術、資源等優勢的所做的全面戰略部署。
與飛利浦、歐司朗同屬世界三大照明業巨頭的通用電氣也參與了LED業。GE擁有的Lumination可生產小、中及大功率的LED產品,但大功率產品目前還相對不成熟。如果想長期占有照明市場份額,GE就不得不壯大LED產品組合。在Philips宣布完成對CK的收購后,GE將收購Cree,以加強與Philips競爭的傳言浮出了水面。盡管目前還未有證據證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其他兩巨頭的積極行動,GE也會有所舉動。
2.Cree收購華剛,垂直整合產業鏈
2007年4月2日,Cree宣布完成對華剛光電零件有限公司的收購,華剛光電(集團)有限公司控有Cree約9%的股份,成為Cree單一最大股東。
這次戰略合并涉及華剛集團旗下三大主要業務范疇,包括LED封裝事業部、模組事業部,以及顯示器件事業部。通過此次收購,Cree擁有了從外延片、芯片到封裝的完整產業鏈,改變以往只售芯片的單一營銷模式。此次收購為Cree提供了個低成本制造平臺,有助于補充Cree在LED芯片技術、知識產權以及營銷方面的投資,是Cree進入半導體照明市場的戰略性一步;而華剛則利用半導體照明產業的全球化特征,通過并購或合作將海外先進技術引入國內,能夠與國際大廠基本在同一技術水平進行產業競爭。
我國臺灣地區業內橫向整合,以規模尋求競爭優勢
1.晶元、元砷與連勇合并,建立霸主地位
2006年9月28日晶元光電(我國臺灣地區第一大LED芯片商)、元砷光電(我國臺灣地區第二大LED芯片商)以及連勇光電宣布合并,晶電為存續公司。新晶電將藉由集團的優勢,擴增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紅光LED廠,以及第四大的藍光LED廠。這次合并最大的意義是我國臺灣地區第一次出現一家國際級的LED上游外延/芯片公司,未來在與國際大廠進行策略聯盟和交叉授權將更居有利的地位。觀察LED產業態勢,此次合并的對象為目前我國臺灣地區LED芯片的主要供貨商,由于客戶的重迭性高且產品特性相近,其合并后短期優勢是可使LED價格穩定,而長期優勢則是穩定原物料的來源及價格與下游LED封裝廠的的議價空間。
2.曜富、洲磊抱團以御列強
2007年3月28日,我國臺灣地區曜富科技與洲磊科技宣布以1股對1.7股的換股比例合并,合并后的存續公司為曜富科技,這次合并被業界認為是LED中小廠商抱團以御列強的典型。近年來由于LED的應用面大幅擴大,同業巨頭因看好后市而大幅設廠或擴廠,造成多數中小型廠商各自為戰的局面。由于晶電合并國聯后,再合并元砷、連勇,已使小廠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因此,在李洲支持下,洲磊及曜富兩家決定合并。曜富和洲磊同是LED上游芯片廠,洲磊主要產品為LED外延和芯片,曜富則主攻LED芯片。這次合并主要著眼于結合洲磊科技的藍光LED芯片和曜富科技的四元LED芯片,除可使產品線更加完整、也可掌握原料源,降低原料成本及風險。
國內產業積極參與,謀求進一步發展
與照明巨頭們或“產業大腕”們相比,經過多年艱苦創業而成長起來的中國本土企業受資金限制,無法大筆投入研發及生產,導致技術與產能擴張落后于市場需求,在海外企業紛紛進駐國內搶占市場的形勢下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雖然國內LED業上中下游的大大小小企業多達數千家,但產業集中度低,造成了重復投入、競爭無序的不利局面。為扭轉這種局面,進行產業整合,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介入,已逐漸成為業界共識。而LED良好的前景也讓國內很多有實力的大企業躍躍欲試,希望切入LED市場搶占市場份額。彩虹集團控股LED芯片廠商上海藍光以及方大投資沈陽方大半導體照明產業園,就是兩個很好的范例。
1.相聯產業加盟,尋求戰略轉型
2007年7月16日,國資委屬下的彩虹集團投資1.3億進軍LED產業、控股上海藍光51%股份的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此次控股是彩虹集團進入光電子領域并實施產業轉型的重要戰略步驟。
進軍LED產業的投資較另兩項主營業務(另兩項為等離子、液晶面板)少很多,而這卻是彩虹三大主營業務中最可能產生收益的項目。
從彩虹集團投資收購上海藍光可以看出,具有資金實力與資本運作能力的集團化公司,通過跨產業收購LED企業,可以有效跨過LED技術門檻與人才瓶頸,迅速切入處于高速發展時期LED產業,從而實現在積極尋求戰略轉型過程中的投資策略與發展宏圖。而實力集團的加入,可以緩解國內LED企業快速發展進程中的資金壓力,這對兩方來說都非常有利。
2.國內LED企業延展業務范圍
2007年9月28日,“沈陽方大半導體照明產業園”在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舉行開工建設奠基儀式。該產業園是由方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作共建。據方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稱,方大集團與沈陽市渾南新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在園區共同投資設立沈陽方大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總投資3.571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占地127畝。方大集團以持有的深圳市方大國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和深圳沃科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作價2.321億元人民幣出資,占投資總額的65%,園區以光電半導體材料生長和芯片制作為龍頭,以封裝、器件及照明、顯示等終端應用產品制造為配套,打造集研發、制造、測試和設計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集群,成為國際、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科公司主要業務是LED外延片、芯片,而沃科公司則是集半導體照明與LED顯示、裝飾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和工程服務于一體的工程應用公司。方大通過對自身內部子公司股權的調整將股權集中,通過全資子公司-裝飾公司對LED公司控股權的轉讓,把LED相關產業集中。再加上沈陽方大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的成立,方大集團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垂直LED產業鏈,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球半導體照明產業投資并購風起云涌,喧囂過后,我們看到這些大象舞蹈正酣,但是“大者恒強”的論斷能否一一驗證,還有待市場和時間的考驗。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LED業界與戰略投資者們,會根據自身實際狀況與產業發展形勢,以科學合理的投資模式與運作策略,在全球半導體照明業站穩腳跟、謀求發展,推動中國LED業走向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