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網絡與存儲 > 市場分析 > IPTV仍然沒能迎來爆發期

    IPTV仍然沒能迎來爆發期

    ——
    作者: 時間:2007-05-10 來源: 收藏
      人們對于的理解,正在走向片面化:一些運營商在推銷時,總是強調“雙向溝通”功能,或者“延時錄像”功能,但是這些功能并不能給用戶帶來足夠的吸引力——BT下載、有版權的技術授予以及DVD等,都可以讓這一優勢迅速消失。同時,對于實時娛樂、體育,或者其他客戶認為有價值的業務,運營商的挖掘卻顯得過于迷茫。 

      “全民數字”遠不可及 

      對于的描述,除了技術上的涵義,方案提供商、設備商、電信運營商,以及有線電視運營商都不甚明確,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中國香港、日本、歐洲,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通民眾對于什么是IPTV,也不是非常了解。 

      一種觀點認為,對IPTV的不了解,并不妨礙IPTV業務的發展和興盛,就如同當初Internet剛起步時,人們對互聯網的了解不多并不妨礙互聯網業務的發展和用戶的增加一樣。只要我們去對比一下其他一些創新的技術和應用,就可以發現IPTV的歷程并不是如同設想的那樣艱辛。 

      一些公司在闡述IPTV概念的過程中,微軟的觀點值得借鑒:微軟公司TV部門的主管Phil Corman就認為,在個人操作系統之后,IPTV將再次改變世界。IPTV既能夠使“將你的起居室呈現在世界面前”變成可能,也將完全改變整個世界的所有溝通模式。如今的電視(TV)已經擁有的計算能力,大致已經等同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個人計算機的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達到了9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使用IPTV的結果,是真正將人們的生活驅動到數字時代。毫無疑問,這是計算機到目前仍然無法達到的優勢局面,“全民數字”的期望,極有可能只能通過IPTV去承載了。 

      IPTV發展的事實表明,“全民數字”并非是個夢想。自1999年,英國的新型運營商Video Networks率先在全球推出首個類IPTV的互動電視業務以后,有關IPTV能夠提供全新的用戶體驗、改變傳統電視模式、帶給運營商新增收入的探討,就一直非常熱烈。

      到2006年,全球有超過33個電信運營商提供IPTV業務,用戶規模超過1000萬。與此同時,電視運營商推動的數字電視業務,也在迅速發展。預測數據表明,到2008年,全球將有超過2800萬用戶,支撐起超過150億美元的IPTV市場,并且IPTV業務將會迅速以指數級速度發展。我們可以看到,IPTV業務正在全球的各個地區被“討論、試驗、試商用,并最終推向市場”。 

      就全球而言,IPTV的發展極為迅速。在美國,Verizon通過部署光纖,以及對一些本地視頻提供商的收購,在2006年開始大規模提供視頻業務,南方貝爾也在2006年中期開始推出IPTV試商用;而AT&T的視頻推廣計劃則更為激進。在歐洲,以法國電信為代表,Belgacom、英國電信、意大利電信、奧地利電信,以及德國電信,都投入到IPTV的開發當中。 

      亞洲地區的IPTV則是全球發展最好的。首先,中國香港的電訊盈科在IPTV業務的開展上,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成功的運營商之一,同時,日本軟銀和KDDI也已經推出了IPTV商業服務,并且有較快的用戶發展。中國和印度也會在未來數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IPTV市場。 

      但是即便如此,IPTV的市場規模仍然不值得樂觀,根據調查公司Dittberner在2006年年底發布的《全球寬帶用戶調查報告》,截至2006年三季度,全球IPTV用戶總量只有270萬戶,其中電訊盈科和法國電信兩家就占到了幾乎100萬戶,這表明,IPTV離承載“全民數字”夢想的現實距離,還非常遙遠。 

      運營通道遭受鉗制 

      2006年10月在東京召開的CJK NGN 工作組第6次會議上,對CJK(中國、日本、韓國)IPTV草案的優先級做出了規定,將標準的框架和基礎(Framework and Infrastructural,FAI)定為在最高級,其次是統一性,最后才是急需的標準研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IPTV在三國的聯合推動和發展下,仍然處于基礎階段。 

      IPTV能夠在香港達到不可思議的59.5%普及率的原因,在于香港施行的寬松的管理體制。香港并沒有設置專門的IPTV政策,只是將其作為收費電視業務進行管理,并且,電訊盈科本身擁有制作內容、購買內容以及管理內容的權限,使其自身能夠占據并掌握整個產業鏈條的核心。 

      中國內地IPTV的發展,則完全不同。由于內容控制權和通道控制權的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IPTV運營者管理和運營牌照管理的事實分離,使中國IPTV發展,遵循著廣電部門的數字電視改造和電信運營商的IPTV建設兩條發展路線。 

      毫無疑問,兩大固定運營商在IPTV部署及運營商的經驗,正使它們獲得更多的優勢。2007年,中國網通將繼續增加20個城市擴建IPTV,值得關注的是,在大連IPTV測試采用AVS標準之后,中國網通決定這些新增城市均采用AVS標準。 

      中國電信方面也認為,2007年及其以后的數年,將是IPTV業務發展的重要時期。進入2007年以后,中國電信在南方諸省的IPTV網絡招標結果逐漸呈現。在3月,中國電信湖北總規模7.8萬線的IPTV招標被中興獨家獲得;而其他各種IPTV項目,有望在南方各省內展開。有依據表明,中國電信在2007年就可以新發展各種商用及試商用用戶100萬線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信并沒有將AVS標準納入自己的實際部署體系中,而是繼續采用H.264編碼技術標準。 

      但是中國電信總工程師韋樂平也已經聲稱,IPTV及DSL,還面臨著多種問題。而且,圍繞中國網通采用中國AVS標準,正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些智囊表示,應當以國產AVS標準為全面擴展IPTV的基石,促進中國標準的IPTV發展,而來自主流設備提供商的態度則是,AVS標準在性能和發展空間上,都不如H.264那樣擁有更廣泛的支持。 

      具體到分工方面,隨著2006年中期中央電視臺獲得第二張IPTV牌照之后,運營商管通道、廣電系統(中央電視臺、上海文廣)管內容的分工進一步得到強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廣電系統對于推動數字電視發展的計劃,對于IPTV的發展始終存在威脅。同時,對于內容的全面管理權,使得電信運營商在內容提供上直接受到牽制,而使得IPTV的發展至今仍存在相當的不確定因素。2005年年底,浙江廣電公開叫停浙江固網運營商和上海文廣跨地域合作的IPTV項目“百視通”,而該項目的內容提供方上海文廣,則擁有全國第一張IPTV牌照,盡管如此,地域利益,以及數字電視和IPTV的市場之爭,已經因此而初見端倪。類似的爭端,也在其他地區發生。 

      為了調和內容和網絡通道之爭,有人建議建立更高層面的統一監管,對廣電和運營商就IPTV的發展進行統一監管。然而,從現狀看,短期內這一建議并不能得到采納。因此,數字電視和IPTV的爭端,仍將繼續進行,而在政策未明朗之前,固定運營商采取的策略,并非觀望,而是積極拓展,形成IPTV大面積用戶,以期從事實上取得市場優勢地位。 

      標準選擇深陷泥潭 

      IPTV一度被闡述為:超越被動娛樂的技術手段和提供方式。而這種超越,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內容方式的豐富,例如通過電視提供網上沖浪、游戲、消息(SMS、MMS)、視頻通話、音視頻點播,以及組播等。 

      但問題是,IPTV的發展,已經注定了不能和Internet的發展軌跡相類比。從某種程度上看,寬帶互聯網的發展過于簡單:不斷增加的帶寬、內容,以及成熟到甚至已經“不合時宜”的TCP/IP協議,如果不是IPv6帶來了一絲新意的話,很難想像還有什么重要的技術來刺激網絡公司們在互聯網方面的欲望。 

      然而,IPTV則完全不同,除了各種商業模式遠沒有定型之外,編碼標準的難以確定,同樣讓運營商感到為難,在中國市場,就更為明顯了。 

      在不同的編碼條件下,實時的IPTV廣播所需的帶寬是不同的。以HDTV的傳輸帶寬為例,在2006年的情況是,MPEG 2編碼需要15Mbps,而H.264則需要10Mbps左右;2007年,這一數據有望降低到7.5Mbps,但這對于運營商來說,它們仍然是感到沉重的數據。 

      現有的普通電視業務模式基本秉承的運營模式是,大多數采用模擬信號、單路播放、有限頻道、Piecemeal Applications、統一用戶應用界面等。而IPTV的運營思路則是,所有信號都是數字化的、雙向聯接、頻道無限、以互動(VoD、DVR、HD、PIPs)為主、采用個人化界面——但是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更高的帶寬,或者更好的編碼技術。 

      在2007年3月,包括AT&T、愛立信、法國電信、意大利電信、西門子、韓國三星在內的九家公司,成立了一個IPTV開放論壇,目的是為IPTV服務制定相關的標準。盡管有包括CJK NGN工作在內的其他一些組織,已經提出了相關的IPTV標準因素,開放式IPTV論壇的任務則是在這些標準中做出選擇,并于今年年底制定出用于商用的IPTV業務所需的可施行標準、架構,以及協議標準。根據該論壇的闡述,IPTV開放論壇將集中討論適合的開放標準技術,并聚焦在一些關鍵因素上,例如接口、內容保護等,而IMS和數字生活網絡(Digital Life Network)都在候選的優先考慮之列。

      然而,對于IPTV的確定,基本上可以這樣認為:ITPV不應當被看做僅僅是通過互聯網承載的視頻流,也不是表示在PC機上看電視。那些認為IPTV的基礎服務是最佳質量的視頻,或者已經確定的商務模式的判斷,也是錯誤的。確切地說,ITPV可以視做“通過可管理的IP網絡提供的、有競爭力的、支持所有點播模式的、多連接環境的廣播業務”。 

      但是,這些僅是制式定義或者概念上的判斷而已。這就如同,盡管在過去的幾年里,有多種或成形、或理念的技術產生,例如VoIP、IMS、三網融合、多重播放等等,但是并沒有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們的溝通體驗。也就是說,概念是一回事,怎么轉化成真切的應用體驗,則是另一回事情了。

      中國運營商正面臨頭疼的選擇問題。在早期IPTV建設中采用的MPEG-4標準,雖然是當前其他國家IPTV運營商所采用的主流標準,但是在中國電信的測試和建網過程中,已經逐步退至邊緣。但是同時,H.264卻并沒有發展到足夠成熟的地步。更為糟糕的局面是,這兩種編碼技術之間,在目前看來,仍然缺乏融合或者演進的途徑。這意味著中國電信必須放棄某一種。 

      從2006年下半年的中國電信的IPTV項目招標和建設來看,中國電信選擇了H.264,盡管MPEG-4仍然是當前全球運營中的IPTV網絡的主流。問題是,早期建設的MPEG-4編碼的IPTV網絡,將如何處置?同時,無論是MPEG-4,還是H.264,因為專利費用的存在,都必須面對另一個中國化問題:如何處理和AVS的關系? 

      AVS作為另一項承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受到了中國網通的重視。在未來的一年中,中國網通將全面采用AVS編碼標準在新的IPTV網絡中。然而,AVS雖然在專利費上擁有較大優勢,在產業化、支持陣營的規模,以及應用成熟度上,都還遠遠沒有踏上正軌。因此,中國網通能否真正在IPTV網絡中使用AVS作為惟一、甚至主要的編碼技術,還是考慮到AVS作為國家推動的技術標準,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目前還不明朗。 

      評論:電訊盈科經驗不可復制 

      在中國內地的IPTV發展上,有關香港電訊盈科(PCCW)的成功經驗已經被炒作得過熱,而所有的借鑒聲音中,電訊盈科成功經驗不可被復制的因素,卻被忽略了。 

      首先,電訊盈科“身兼數職”,既作為電信運營商存在,同時也擁有內容運營權。并且,PCCW自身曾經擁有電視內容的運營、制作,甚至整體推廣經驗,全球范圍內能夠擁有網絡運營和內容運營兩方面經驗的公司并不多。 

      第二,香港電訊盈科所在的市場環境,與內地完全不同。首先,香港在電視內容行業的競爭已經相當激烈,而IPTV在監管政策上相對寬松,僅作為收費電視業務管理,這意味著,在提供更具靈活性、雙向互動的IPTV業務時,PCCW是和其他的有線電視提供商站在了同等位置上,而電訊盈科在擁有了較好的技術競爭優勢的同時,只需盡可能地提升內容提供的質量,便能輕易獲勝。 

      有關內容和互動技術的競爭優勢,可以直接從電訊盈科的早期失敗和最終成功對比出來。2000年,電訊盈科便利用IPTV的互動性優勢,推出了“iTV”業務。但是“iTV”并沒有取得成功,而是最終取消了該業務,由“Now”品牌業務所代替。 

      值得注意的是,“iTV”業務的失敗,并非電訊盈科當初所解釋的盜版,或者用戶需求不足,而且在技術上雖然存在一定瓶頸,但是并非決定性因素,因為電訊盈科在光纖用戶上也完全失敗了。 

      而“Now”業務能夠取得成功,原因完全得益于兩個因素:對用戶使用習慣的遵從,以及在內容質量方面的努力,而資費策略則扮演了平衡者的角色。在推廣“Now”業務時,電訊盈科采取了從傳統廣播業務提供,到客戶VoD高級應用的演進策略,實行了平滑的業務過渡,而不僅僅是技術優勢的直接宣傳。同時,在內容提供方面,電訊盈科更是選擇了和多方面內容提供商合作的模式,將諸多的高質量內容整合到IPTV平臺上。而資費策略,更多只是為了幫助降低離網率,而不是增加用戶的第一原因。 

      第三,必須看到一點,即國內傳統電視模式和國際傳統電視模式之間存在差異,而電訊盈科恰恰處于這兩者的結合點。 

      歐洲、美國等地區,免費電視頻道的內容較少,頻道數量相對也較少,有線電視運營商更主要的收入,不是產生在通道(提供有線接入)層面,而在于對內容的收費(或者利潤分成)。與之對應的是,國內的電視頻道及內容提供,基本上屬于免費,電視運營商的收入單一來自于廣告,而非消費者。電訊盈科所處的市場,又與這兩者都不相同,應當說是處于這兩者之間,即:既有相當多的免費頻道和內容提供,同時也擁有大量潛在的“更高質量”電視內容需求客戶。 

      以上這些特征,決定了國內的IPTV發展,無法借鑒電訊盈科的成功經驗。 

      同時,還有一點必須提到,電訊盈科所提供的IPTV業務,其承載平臺為較小范圍的城域網絡,通過采用諸如RiverStone等公司的流量管理設備及策略,較容易實現網絡的穩定。而國內的IPTV業務,一旦有效開展,必須應對“大城域網”概念,或者必須面對“多個城域網絡并行,內容資源分散到各個節點”的問題,而這將帶來的結果便是運營成本的攀升?!耙环N業務一張網”的怪圈,很有可能因為IPTV業務的開展而繼續發生,而這正是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不愿面對的——中國電信的網絡智能化,不僅是為了向IP的遷移,也是為了擺脫多網并行的負擔。 

      因此,電訊盈科的成功,并不能被復制,或者過多地借鑒到內地IPTV的運營當中來。



    關鍵詞: IPTV 通訊 專題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封开县| 巨鹿县| 中山市| 普定县| 德庆县| 蒲江县| 冀州市| 南充市| 昌图县| 阳信县| 乌苏市| 永和县| 武清区| 木里| 伊吾县| 苍梧县| 仁怀市| 富裕县| 米脂县| 德安县| 曲靖市| 博野县| 巴塘县| 郑州市| 望城县| 安康市| 邛崃市| 永昌县| 淳化县| 云安县| 资源县| 鄂尔多斯市| 安乡县| 通榆县| 孟村| 海盐县| 聂荣县| 彰武县| 崇礼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