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無線網絡演進的關鍵技術
RAN側的網絡實體,如BBU pool或者SRC(Single Radio Controller),可作為MSA的集中控制節點,執行統一的控制功能,從而更好地實現網絡分層、數據分流以及協調調度等。
Host Layer:保證可靠的基本用戶體驗
Host Layer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網絡所面臨的移動性和干擾問題。
在同頻場景下,Host Layer可采用相同小區ID的網絡部署方式,通過不同節點使用相同的物理小區標識(PCI,Physical Cell Identifier),從而避免同頻切換;在異頻場景下,例如多載波或者多制式場景,Host Layer可使用戶總是附著在宏站上,即:無論用戶在宏站覆蓋范圍內如何移動,始終保持用戶和宏站之間的Host link存在,從而避免異頻切換。
網絡分層后,干擾進一步可分為層內干擾和層間干擾。協調調度可用于解決層內干擾,例如:針對干擾敏感用戶,Host Layer可以通過協調鄰區的調度,降低其所受干擾。時頻資源分離可用于解決層間干擾,例如:預留一部分時頻資源在Host Layer的不同節點間進行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傳輸,以達到最佳的覆蓋,而其他的時頻資源在節點間進行空間復用,以達到最佳的效率。換言之,不同層之間通過保證資源的相互獨立,從而降低層間干擾。
Host Layer通過避免切換,保證了用戶業務的連續性;通過降低干擾,提升了用戶的吞吐量,從而保證了可靠的基本用戶體驗。
Boosting Layer: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
MSA是有機聚合Host Layer和Boosting Layer的關鍵技術,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又進一步包括:Intra-frequency MSA、Inter-frequency MSA和Inter-RAT MSA.
Intra-frequency MSA:利用多個同頻節點為用戶提供多流匯聚
在傳統HetNet場景下,用戶僅能與其單個附著節點進行數據的傳輸,系統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未來網絡可通過采用Intra-frequency MSA技術,使得用戶可以動態地實現與一個或者多個最佳節點進行數據傳輸,完成同頻節點間的多流匯聚,達到最佳的用戶體驗。同頻MSA中,數據傳輸節點對用戶而言是透明的,即使是在不同小區ID的場景下,也不需要信令的開銷,從而最大化利用系統資源,更好地解決當前網絡存在的資源利用不充分問題,實現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此外,Intra-frequency MSA還采用了一些先進的算法,可帶來200%的邊緣吞吐量提升,包括:CS-PC(Coordination Scheduling Power Control),通過協調調度功率控制來實現干擾管理;CLB(Coordination Load Balance),通過自適應協調負載均衡提升頻譜效率;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基于實時的信道變化進行動態節點選擇或者聯合傳輸,從而實現業務的負載均衡等。
Inter-frequency MSA:利用多個異頻節點為用戶提供多流匯聚
在傳統HetNet場景下,當用戶在宏站和小站之間移動過程中,異頻切換將被觸發,可能影響用戶的體驗。而未來網絡可通過采用Inter-frequency MSA技術,使得用戶總是附著在宏站上,即:始終保持用戶和宏站之間存在Host link,并動態選擇最佳小站,通過用戶和最佳小站之間的Boosting link來對宏站進行數據分流。對用戶而言,形成了不同載波間的多流匯聚,進一步提升了用戶感受和網絡容量。
根據宏站和小站之間backhaul link的時延特性,Inter-frequency MSA又分為兩種場景:理想backhaul和非理想backhaul.理想backhaul指的是宏站和小站之間backhaul link的傳輸時延可以忽略不計,非理想backhaul指的是宏站和小站之間backhaul link的傳輸時延不可忽略。值得一提的是,非理想backhaul場景下將不同節點不同載波上的數據流進行靈活的匯聚,是3GPP Rel-12標準的核心熱點之一,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