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0i08"><input id="00i08"></input></li>
  • <sup id="00i08"><tbody id="00i08"></tbody></sup>
    <abbr id="00i08"></abbr>
  •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傳統互聯網企業會因為AI迎來第二春嗎?

    傳統互聯網企業會因為AI迎來第二春嗎?

    —— 步入中年的聯想、海爾會因AI迎來自己的第二個春天嗎?
    作者: 時間:2018-03-19 來源:億歐網 收藏
    編者按:按節奏來講,經常說的技術里面區塊鏈快于互聯網,互聯網快于人工智能。但如果按影響的深遠,順序很可能正相反。AI天生就不只屬于線上,這為傳統名企的再出發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等這些企業基本成立或者大發展于1984年前后,是國內第一批崛起的非國有企業。到現在為止這些國內的第一批名企基本已經步入中年。在過去十年間這些名企多少會有些失落,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都和這些企業沒有實質性關聯,出盡風頭的則是BAT、小米這樣的后起之秀。那AI會讓這些企業迎來自己的第二個春天么?

      從到小米

      和小米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傳統的產品公司,一個則是向互聯網多挪了一步的產品公司。

      聯想的商業模式和傳統硬件產品制造商是一致的:制造產品,控制成本,保持毛利率,塑造品牌,增加品牌溢價。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產品公司大多是這樣一個模式。

      小米則大部分與此類似,但相比聯想會更加側重系統和云端,同時降低對毛利率的要求。小米的這種變化實際上是互聯網帶來的。

      形象講是這樣,一家公司相當于修了一條高速公路,但只收工程款,而另一家則收更低的工程款,但會設收費站,確保這條路上自己能持續產生其他收入。

      PC時代這現象特別突出,從互聯網的視角來看,PC廠商很辛苦的把電腦賣到了千家萬戶,但對流量并不關注,所以后期的互聯網企業得以以極低的成本在各種電腦上安裝各種軟件。然后拿走了PC上的所有非PC產品的衍生價值。

      到移動互聯網時,因為大家基本已經意識到流量的價值,所以幾乎沒人就收“工程款”了,也都還會收取其它費用比如裝機費。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現在歷史在重演。

      在AI時代,隨著多種類設備的出現以及家電的智能化,這些原本的功能型終端會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多的負擔起交互入口的職責,而不是老黃牛一樣默默的干活。這時候流量會呈現一定的分散化趨勢,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手機、電腦等少數幾個終端。

      AI導致歷史重演

      新設備出現以及現有設備的智能化實際上是正在重演過去PC時的場景。核心的不同只在于傳統家電乃至汽車公司替代了過去聯想所扮演的角色。這會額外搭建出一條和現在手機+應用商店+應用類似的通路,也一樣什么都能干。

      這時候對傳統家電公司而言,顯然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和過去的聯想一致,還是專注產品本身,做品牌等增加毛利率。

      一種則是和小米類似,嘗試自己更多的向后端延伸,不只賺產品的錢,還要賺后端的錢。

      在過去近20年里,家電企業其實是沉默的,人們關注的總是新興的行業,比如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對家電企業大家則是報著,看不看它都那樣的心態,所以科技新聞里都很難看到家電企業的身影。但AI帶給家電企業一個新的突破的機會。

      在相對長遠的未來,AI很可能會徹底的云端化,各種終端不需要做什么計算(邊緣計算),只是聽從指令即可。但以當前來看,AI的根本特征在端不在云。AI賦予設備感知的能力,設備根據感知采取具體的行動,進而打造一種新體驗。

      這也就意味著純粹的AI公司想要落地,那就必須翻越生產制造的障礙。顯然的這種翻越的難度要遠高于家電企業翻越算法的障礙。所以拋開路徑依賴這樣的東西不論,當前家電企業的發言權是要大過純粹的做AI的大公司的。

      沒人把牌拿全,但是硬件產品制造公司拿到的牌其實更大。

      生產制造者的智能化

      AI帶來的核心變化是每個企業事實上都需要變成蘋果+亞馬遜類型。它讓軟硬融合的程度更加緊密。

      亞馬遜顯然認識到了這點,所以瘋狂的在補自己在產品上的短板。這種趨勢讓Google這樣的純互聯網企業非常被動,形象講有點像挨打還很難還手。Google即不擅長做硬件產品這樣鏈條長且繁重的工作,也沒有渠道來銷售自己的產品。所以現在估計非常著急,這點從對Google Home的推廣可以看得出來。

      對于家電企業而言,眼下最大的挑戰則是讓自己更懂互聯網更懂人工智能,掌握了則有可能打造自己的生態,不掌握則會被邊緣化。一旦如此,在能想象出的下面兩個場景下,現有企業都會有些問題:

      第一個場景可以叫家庭里產品的方陣化。在過去純粹的功能型產品其實彼此間是非常獨立的,我用了A的電視絕對不會影響我用B家的空調。但想象下,如果這些產品普遍的注入了智能屬性,連接本身會產生更大的價值,那么A公司的產品用的越多,體驗就會越好。這時候假設家里有15臺設備都是A公司的,現在用戶要選擇空調了,那這時候用戶是沒什么幾率去選B公司某個單獨的空調產品的,十有八九他會選擇A公司的空調。這個場景可以叫蘋果式整合,終極狀況是有人完整打造整個產品生態。這時候的最終特征是,打造一個生態的人,不只修路,也修收費站。

      第二個場景則是整個智能系統由第三方提供,只要按照特定的標準接入,那設備就能夠彼此參照,變的更加智能。這時候就會產生橫向的分工,特征是提供智能系統的扮演Windows的角色,其他人則扮演PC廠商的角色。

      顯然的對于任何一家家電廠商,其最理想的狀況都是第一種,否則就會導致本來就微薄的利潤進一步攤薄。


    關鍵詞: 聯想 海爾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乌兰浩特市| 德安县| 黑龙江省| 扬中市| 东乌珠穆沁旗| 仙居县| 合作市| 沙坪坝区| 甘孜| 南投市| 阿拉善盟| 广西| 安仁县| 天气| 镇远县| 凉山| 福州市| 阿城市| 会东县| 长葛市| 永定县| 凌云县| 沿河| 紫云| 建水县| 阳高县| 万荣县| 深州市| 交口县| 饶阳县| 安国市| 沂南县| 鄂州市| 鹰潭市| 柞水县| 长寿区| 托里县| 松溪县| 铜川市| 苍南县|